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罹患青光眼人數逐年增加,且初期幾乎無症狀。研究顯示,青光眼患者5年內發生交通事故禍的機會比無青光眼者高出65%,跌倒風險增加38%,骨折風險則高出31%。醫師表示,隨著青光眼導致的視野缺損範圍逐步擴大,患者行動與生活自主性恐受影響,甚至可能危及自身安全。
長庚紀念醫院北院區青光眼科主治醫師陳賢立指出,多數人誤以為青光眼會導致視線出現黑影遮擋,但視野缺損往往不易察覺,因為大腦會透過「視覺填補機制」自動補足缺失的畫面,患者早期可能僅感覺影像略顯灰暗、對比度下降,難以察覺異狀,也難清楚向醫師描述視力變化。
另,眼壓控制眾所皆知,但這僅是基本,無法作為疾病分級依據。陳賢立指出,青光眼的嚴重程度應依賴視野檢查缺損的MD值進行診斷,當MD值介於0~-6時,患者處於輕度青光眼,視野變化不明顯,但視神經已開始萎縮;當MD值降至-6~-12,病程進入中度階段,視野邊緣出現缺損,影響日常生活;若MD值低於-12,則代表視神經嚴重受損,視野大幅縮小,甚至可能失明。
台大醫院眼科部青光眼科主治醫師蘇乾嘉表示,當青光眼視神經損傷達到40%時,才會導致明顯的視野缺損,因此定期進行視神經檢查,以透過神經纖維的變化掌握病情至關重要,若患者已有視野缺損,則應定期接受視野檢查,並透過視野缺損數值監測病情變化。
在青光眼治療上,應依病情進展採取個人化策略,初期多以眼藥水控制眼壓,若效果不佳,則可考慮雷射或手術。然而,許多患者對手術仍存有疑慮,因而遲遲不敢接受治療。
蘇乾嘉說,近年新興的微創手術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已大幅提升安全性,不僅有效降低眼壓,且傷口小、恢復快,可做為進入傳統手術之前的選擇,協助中度青光眼患者提早接受手術,及早控制眼壓、延緩病程。現今青光眼治療方式多元化,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