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國種綠電經濟部報告出爐 電池船送電每度成本高達5.5元

記者康子仁/台北報導

經濟部長郭智輝去年十月拋出在菲律賓種綠電,並且以海底電纜輸來台灣的構想,遭到外界不小質疑聲浪。根據近日出爐的評估報告表示,國際上尚未有符合呂宋海峽水深條件的海纜實績,短期雖可透過電池船運送電力,但每度運輸成本高達五點五元,以現階段而言,不僅成本、技術與法規面都有待克服,更存在地緣政治風險。

最新出爐的報告指出,考量菲律賓日照條件佳,光電發電成本具備足夠價格競爭力,且台灣光電產業相對成熟,規劃以太陽光電為主要開發電源,優先供應菲國當地企業、台商工廠用電需求,剩餘電力則可由電池船或海底電纜送回台灣。

報告內容舉出,全球跨國HVDC海纜工程以歐洲完成實績最多,最深的是二0一0年義大利本島至薩丁尼亞島的海底電纜,長度約四百二十公里,水下最深達一千六百五十公尺,工程造價七點三億歐元;義大利另有新的海纜工程興建中,長度九百五十公里、佈纜最大深度兩千一百五十公尺,總投資費用上看三十八億歐元。

而台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呂宋海峽,最深達三千公尺且寬度(水平距離)逾三十公里,除了水深挑戰,尚須考量地緣政治風險。

報告表示,從工程角度來看,台灣確實尚無HVDC輸電系統佈建經驗,唯一僅有台澎海纜實績,但在輸送電力容量、工程規模等,均與台菲跨國海底電纜工程無法比擬,且台菲海域地形相對於歐洲海域複雜,凸顯海纜路徑選擇是成敗關鍵。

報告內容指出,國際業者預計二0二八年完成開發耐水深三千公尺的海纜產品;海纜舖設施工部分,預定二0二七年興建完成兩艘佈纜能力可達水深三千公尺的佈纜船。

報告提及,考量海底電纜建設時間長,電池船可以作為海底電纜完成前的短期方案,但船運輸電力服務成本約每度達新台幣五點五元,且商業模式尚在開發中,航程過長成本也須另外評估。

能源署表示,經相關研析並與國外廠商交流,海纜輸送電力存在技術可行性,後續將展開海洋地形調查,包括水深、海床地形及洋流等影響因素,以決定海纜路徑與上岸點,再進入設計規劃。

能源署指出,未來在呂宋島設置光電廠會側重在與菲國政府溝通合作土地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