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安樂死議題至今爭論不休,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學生李卓穎創作劇本《電門梯》,從電門梯哏圖發想,結合偵探尋找病人想法的真相,希望透過詼諧風趣的故事關心醫療照顧及「病人自主權利法」相關複雜議題;校方說,《電門梯》劇本榮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學生組戲劇劇本項」特優,並由中山劇藝系一一四級畢業製作搬演登台,藉劇場呈現讓觀眾更加容易貼近此類議題。
李卓穎高中時因課程步入音樂劇領域製作,對劇場藝術及故事書寫有極大熱忱,以往創作以小說居多,劇本有別於小說,對畫面感需要更多的描述,他進入中山劇藝系就讀後,對於戲劇的畫面有更多的經驗,此次劇本發想其實來自系上的課堂作業,原本就定下寫出完整劇本目標的李卓穎,剛好藉此催生出《電門梯》,這也是他的第一部劇本作品。
李卓穎說,《電門梯》的初衷想要討論關於醫療照顧、安樂死相關,過去李卓穎曾經關注這類議題;加上在網路上看過關於「電梯裡面是樓梯」的有趣玩笑,有感而發,便將兩者合而為一,讓「電門梯」成為一個漫漫長路的意象。他一直在思考,對於植物人或是長久昏迷的病人,親人們會不會想知道病人內心的想法,如果親人們也撐不下去了,能不能像偵探一樣,進到病人內心找尋到是否活著的真相。此一劇情創作初衷,也是他將偵探及醫療連結的最大原因。
李卓穎說明,故事核心最後一幕,主角因為事故成了植物人,變成只能躺在病床,什麼都做不了的病人,和電門梯一樣,都是表面在運作,但實際上毫無用處的存在,也顯示著治療之路如通天長梯般艱難、漫漫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