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陸日韓互動趨向緊密,台灣坐困愁城?

 

去年5月27日南韓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舉行高峰會,決定重啟2019年起中斷的三方FTA談判。(路透,資料照)

根據外國媒體報導,三月二十二日、二十九日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將先後舉行外長會議和經貿部長會議,前者為三國高峰會預做準備,後者聚焦在推進陸日韓自由貿易協定(FTA)。自從川普二度就任美國總統之後,全球政經秩序充滿不確定性,值此之際,大陸、日本、南韓互動趨向緊密,協商議題涵蓋政經層面;反觀台灣,賴政府除了一味「親美抗中」之外,對外政經關係停滯不前,難道只能帶領台灣坐困愁城?

大陸、日本、南韓雖然相互之間存在政治、經濟上的矛盾、乃至衝突,但並未放棄透過協商緩解緊張關係,去年五月二十七日南韓總統尹錫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就曾在南韓首都首爾舉行高峰會,討論到推進陸日韓FTA等議題。儘管此一FTA洽簽過程困難重重,但二十九日舉行的陸日韓經貿部長會議仍將繼續談下去,顯示三方都有不小的決心。

當然,由於尹錫悅面臨彈劾危機,為三方高峰會能否開成帶來變數,但基於去年高峰會已確定重啟二0一九年起中斷的三方FTA談判,三方經貿部長會議已勢在必行。尤其是川普揮舞關稅大刀敵我不分,不僅中國大陸遭到加重報復,日本、南韓也應聲中招,日前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被問到四月起美國對進口汽車徵收百分之二十五關稅,日、韓會不會被豁免的問題,很直截了當地說「所有國家會一視同仁」,這更促使日本、南韓與大陸有必要加速FTA談判。

質言之,儘管日本、南韓對中國大陸心存戒慎,但是卻無法捨棄大陸市場;在此現實與利益考量之下,政治上降低發生衝突的可能性、經貿上爭取合作的可能性,可望成為川普二‧0期間日本、南韓對中國大陸的整體外交政策取向。甚至,根據外電報導,此次陸日韓經貿部長會議,還可能聚焦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之下促進東亞自由貿易、強化供應鏈合作關係,顯然三方都想為川普二‧0可能帶來的衝擊開闢更多的疏洪道。

相對於陸日韓放下歧見、積極應對川普二‧0的挑戰,台灣對美國的依賴卻是繼續加深,而且加入區域經濟整合也幾乎原地踏步。從分散風險的角度考量,降低對大陸過高的經貿依存度確實有其必要,但是卻毋須因政治無限上綱而違背市場法則。即以「貿易引力模型」解釋,兩個經濟體的地理距離越相近,貿易量就越大,兩岸基於地緣與語言相近等因素產生較密切的經貿關係,實屬正常;但是,當前兩岸政治因素干擾,反陷台灣於流失大陸市場的困境。

進一步而言,最近幾年兩岸當局互祭貿易報復措施,ECFA也岌岌可危,大陸、日本、南韓卻已受惠於RCEP這個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之利,未來逾九成區域內貨品貿易更將降為零關稅。倘若陸日韓再簽署FTA,台灣的邊緣化危機將更為緊迫,特別是對中小企業尤為不利。

台灣不僅無緣於RCEP,也始終徘徊在CPTPP大門之外。雖然蔡英文、賴清德兩位民進黨總統都信誓旦旦要積極加入CPTPP,但眾所周知,要加入CPTPP就繞不過兩岸關係這座大山,也因此至今CPTPP仍未成立台灣加入工作小組。質言之,台灣的FTA覆蓋率僅約百分之十一,卻又因政治因素難以繼續在洽簽FTA攻城掠地,出口產業只能滿腹辛酸。

日、韓的務實與彈性,足供賴政府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