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受損積水 PRP增生治療改善

復健科醫師簡子軒提醒,民眾膝蓋疼痛超過2週未能改善,就要及早就醫檢查,以免症狀惡化。(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蔡琇惠∕新北報導

64歲李姓男子年輕開始跳國標舞,但左邊膝蓋三不五時疼痛;日前因膝蓋腫痛復發就診,超音波檢查發現膝蓋的積水嚴重;X光與核磁共振檢查也確定除了輕微退化和前十字韌帶部分撕裂傷外,半月板及副韌帶均有受傷。經以糖水和自體血小板血漿(PRP)進行增生治療,在受傷處分別注射2次PRP及糖水後,改善膝蓋問題。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醫師簡子軒指出,十字韌帶撕裂傷或斷裂是常見的膝關節損傷。外國研究指出,每年至少有20萬人因膝關節前十字韌帶斷裂接受手術治療。

若十字韌帶受損必須倚靠腿部肌肉穩定,因此膝蓋容易痠痛;長期膝蓋不穩定,會讓關節加速磨損退化。若嚴重到積水,典型症狀包括膝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行動困難、無法彎曲,外觀看起來腫脹,急性期則會伴隨紅腫熱痛。

簡子軒說明,傳統治療偏向以消炎止痛藥物及物理治療緩和疼痛,輔以運動訓練強化大腿股四頭肌及腿後側肌肉,藉此穩定膝蓋;若是較嚴重的扭挫傷或撕裂傷,治療超過2週仍無法修復,則可以考慮增生治療。

增生治療有多種藥劑,常見如高濃度葡萄糖水和PRP。以十字韌帶撕裂傷為例,治療方式是在超音波導引下看到十字韌帶,沿著韌帶受傷處注射藥劑,刺激細胞增生。

簡子軒解釋,高濃度葡萄糖水不含生長因子,只是改變注射處細胞組織液濃度,讓病人的生長因子及細胞聚集到傷處進行修復,效果視身體狀況而異,年輕人效果較好。而PRP是抽取自體約10cc的血液,分離出血小板注射到傷處,因血小板本身即有生長因子,可直接促進細胞增生、軟骨修復和血管生成。

由於是自身血液分離而成,PRP屬於相當安全的治療方式,臨床廣泛使用於關節、肌腱、韌帶、筋膜及神經等各方面修復;但若患有會影響血液的慢性疾病、免疫疾病,以及服用抗血小板藥物的患者將無法使用。

療程上,平均2~6週注射1次,視病況注射3~4次,患部在注射後會有痠脹感,要持續復健及回診追蹤,並維持充足營養、蛋白質及水分攝取,以及保有充足睡眠,才能擁有好的治療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