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癲癇首次發作,或者發作持續逾5分鐘都要立刻送醫…。」成醫神經部癲癇科主任黃欽威提醒遇到癲癇患者,須作緊急處置,切記勿對發作患者嘴巴塞毛巾、棍棒等異物。
為響應3月26日「紫色國際癲癇日」,成大醫院攜手台南市癲癇之友協會,舉辦癲癇衛教講座,由於協會理事長黃欽威醫師主講,透過專業知識與溫暖關懷,提高社會對癲癇的認識,並破除對癲癇的誤解與迷思,讓更多病友感受到支持與包容。癲癇是腦細胞在短時間內過度放電,產生暫時的腦功能障礙。
紫色國際癲癇日源於2008年,由當時患有癲癇的7歲加拿大女孩梅根發起,紫色代表孤獨和堅強顏色,藉由此代表色,讓社會更加理解癲癇患者的處境,並鼓勵病友勇敢面對疾病。2012年由加拿大國會立法正式訂定每年3月26日為「紫色癲癇日」,關懷癲癇患者的力量也逐漸蔓延,並成為全球性行動。
黃欽威表示,全球約有5千萬名癲癇患者,台灣則約有20萬名。由於社會大眾對癲癇的認識不足,許多病友仍面臨誤解與歧視,甚至因擔憂被貼標籤而選擇隱瞞病情。成大醫院長期致力於癲癇的醫療、研究與社會倡議,積極推動病友權益,紫色國際癲癇日不僅是宣導活動,更是社會關懷行動,呼籲大家打破偏見,給予病友更多理解與支持。癲癇是可透過正確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的疾病,病友們不應該因疾病而遭受歧視或孤立。
他說,對發作的患者協助處理,可牢記「護、禁、側、陪、送」5字訣。即保護患者,將患者附近尖銳物移開等;禁止強行壓制患者肢體及在患者口中放入物品;讓患者臉部側放、協助側臥,避免口中分泌物堵塞呼吸道;陪伴患者至神智清醒;患者連續抽搐5分鐘以上,或連續發作、神智仍未回復,立刻送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