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
美國川普政府即將於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財政部、金管會、經濟部等財金部會今(27)日赴立法院提出緊急報告。金管會證實全台上市櫃公司中,已有22家電子零組件與汽車零件業者示警受衝擊,財政部更首度揭露關鍵數據:台美資通訊產品與半導體設備享有56.3億美元零關稅貿易額,形同科技產業鏈的「關稅緩衝帶」。
22家企業拉警報 車用電子首當其衝
立法院財委會今日針對「美國對等關稅與骯髒15國名單」召開專案報告。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黃厚銘回應國民黨立委羅明才質詢時透露,透過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全面清查,全台1,800多家上市櫃公司中,有22家回報將受關稅調整影響,主要集中車用電子、半導體設備與汽車供應鏈 。櫃買中心總經理陳麗卿補充,雖有上櫃電子業者受波及,但多數評估影響幅度仍在可控範圍,顯示美方若鎖定終端消費品,對台中間材供應鏈直接衝擊較有限。
台美貿易結構解密 零關稅科技鏈占13%
財政部長莊翠雲首度公布關鍵數據,台灣去年自美進口總值達464.6億美元,其中高達92.1%(427.7億美元)屬工業產品。值得注意的是,台美透過WTO資訊科技協定(ITA),對56.3億美元的資通訊產品與電子零組件實施零關稅,占工業產品進口額13.2%,主要品項包括CPU晶片與半導體製造設備零件。莊翠雲分析,此結構形成某種「關稅護城河」,但坦言實際衝擊需視美方4月公布的課稅清單而定,目前行政院「台美經貿工作小組」已針對農產品(去年進口36.9億美元)與工具機等潛在課稅項目預作推演。
川普「美國優先」思維 台廠緊盯4月關稅子彈
面對立委追問川普政策動向,莊翠雲直言其核心思維是「讓美國再次偉大」,政府已掌握美方可能透過301條款、232條款等多種路徑實施關稅。此舉與川普近期對進口車全面加徵25%關稅的邏輯一致,根據白宮最新政策,只要最終組裝地不在美國,即便使用美製零件仍須課稅,此標準恐波及台灣汽車零組件出口。值得關注的是,川普先前曾揚言對台積電等半導體業祭出最高100%關稅,此舉雖被業界評為「不切實際」,但已引發供應鏈外移壓力,例如特斯拉近期要求台廠將產線移出台灣。
財經部會同步揭露因應策略,除透過經貿工作小組強化台美溝通,也鼓勵科技業擴大對美投資。此舉呼應美國共和黨前亞太主席方恩格建議,台灣需以「採購更多美製武器、農產品與天然氣」作為關稅談判籌碼。隨著4月2日美方政策揭曉期限逼近,台廠供應鏈韌性將迎來新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