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奕
又是一年霜降時,在秋葉零落,秋風蕭瑟的氛圍中,腦海中浮現出蘇軾的〈南鄉子·霜降水痕收〉:「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
白居易在〈歲晚〉中寫道:「霜降水返壑,風落木歸山。」霜降,是秋天與冬天銜接的時光,天氣轉涼,天空鍍上一層灰濛濛的顏色。霜降意味著天氣正式轉涼,不見大街上人們的短衣短褲,人們紛紛穿上厚重的外套,裡三層外三層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應對這個季節興起的冷風和經常光顧的秋雨。
霜降時節,流行著吃柿子的習慣,此時柿子已經熟透了,紅彤彤的掛在枝頭像一個個紅燈籠,據說,吃柿子可以保暖。於是家家戶戶的窗臺邊,便可以看到一排碼放的整整齊齊的柿子。此時隨著寒意降臨,人們紛紛開始進補「貼秋膘」。在家中燉上一鍋熱氣騰騰的肉湯,配上綠油油的小菜,用勺子舀起來慢慢的喝,讓鮮美的滋味化作一股暖流流遍全身,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打在窗沿上。
蘇軾的〈和陶勸農六首·逸諺戲侮〉:「霜降稻實,千箱一軌。」霜降是收穫的季節,人們在田間地頭進行著繁忙的農事活動。「霜降不摘棉,霜打莫怨天」。根據古人豐富的經驗,霜降的來臨與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霜降在月頭,高地也豐收」,晝夜溫差的增大,有利於農作物積累營養,成長為飽滿,品質上乘的果實。還可以凍死田地當中的害蟲,為豐收創造良好的條件。
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古時候的詩人紛紛執筆作詩,吟詠霜降,留下了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詩句。
唐代的元稹有詩〈詠廿四氣詩·霜降九月中〉,「風卷清雲盡,空天萬裡霜。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陽。秋色悲疏木,鴻鳴憶故鄉。誰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到了這時,人們開始準備過冬的物品,將自己的房子修補起來,抵禦寒風和冰雨,屋內插上取暖的電器,正如歐陽修筆下溫暖充滿生活氣息的景象:「霜降百工休,居者皆入室。墐戶畏初寒,開爐代溫律。」
這蕭瑟的景象,少不了詩人們的傷春悲秋,他們用自己豐富的語言,描繪那一片片美麗的場景,薛濤的「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蒼蒼」,唐朝李商隱「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裡鬥嬋娟」,描摹出清冷幽寂,卻又如夢如幻的場景。
與霜降相適配的,便是那遍地枯黃的落葉,鋪滿整個大地,倒也不失為一副壯觀和諧的圖畫,踩上去,薄脆的葉片沙沙作響,就如詩人筆下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穿著厚衣服走過斑駁的大樹,輕輕用手摘下一片金黃的銀杏,夾在書中用作書簽,感受雖不如春夏那般熱烈,但別有一番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