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圖/記者林雪娟
台南悠久的歷史中,海安路中央軸帶,是府城繁盛故事起點,其中五條港流域是最迷人的故事軸線,海安街道美術館」以河港為元素,經由帆影、船笛、水紋,從巷弄、古井,引領所有人踏入台南的慢活時間流,再從陸化的海安路延伸至運河水岸,無論是黑夜或白天,透過日間裝置藝術和夜間聲光藝術,加入新媒體和互動元素,讓人和台南,美好相遇。
海安路、府前路二段,有《人客來坐》作品,造型猶如以往碼頭繫船的柱造型,坐下後,透過氣壓發出聲響,猶如氣笛聲;並和另一件作品《海安開港》相呼應,除呼應五條港,更有台語諧音的「開講」之意,從這裡開始,開啟台南四百年歷史的復興之旅。

走至尊王路、友愛街段,夾在通風塔中間的是作品《匯河》,藝術家以流動的光,將海流、河流和人流、車流等意象,結合在環形裝置藝術,運用漸進比手法,創造空間景深,也召喚水的想像,並搭配《紛流》、《原色時代—光柵》作品。
友愛街、中正路段,映入眼簾的是《厚禮SO》,和早期的《厚禮》作品相呼應,新版更有台語諧音「厚禮數」之意,以謝籃造型,並以「囍」字呈現不同世代的文定之禮,從早期的嫁妝一牛車到如今E世代的婚嫁演變。

在中正路至民生路二段間,今年再加入《Verse U—窗》,隱喻曾為府城入口五條港區的海安路,就是台灣與世界連結的窗,LED螢幕如兩扇窗,虛擬城市鏡像景觀,還可透過掃瞄QR code,由手機創建虛擬角色,和城市內的其他角色互動;另一處的《Verse U—井》,將相傳赤嵌樓古井有密道通往安平,而南勢港海安宮前的半月井,更是民眾端午取午時水,以避疫祈福,取其意象,成為街道家具,猶如古今共存,也是連通未知、現實和虛擬間的出入口,同樣為互動裝置。
再走至民權路三段區塊,除原先的《亮亮雲&亮亮海安》作品,燈泡人和復古髮廊霓虹燈造型燈塔,搭配雲和海,引領人們;在通風塔處,則有《魔女的海安極速飛行》,透過抽象化的動畫角色色彩同心圓,以日系角色,騎乘掃帚,和台江黑面琵鷺一起自由飛行,以故事中她面對生命勇氣,傳遞台南古都四百年來不斷蛻變的生命力量。旁邊則有《濕地水文》作品,環繞花台的座椅,以漣漪意象呈現,勾勒台南的濕地水文,黑琵和魔女從濕地出發,穿越時空,飛向未來。

海安街道美術館盡頭,抬頭往上看,可以看見一隻雞,昂首站在塔上,作品名稱為《喉光普照》,以往公雞在破曉十分肩負報時角色,透過長喇叭,長鳴成為普照時空象徵;新增作品《閃閃海安》,以水波紋路與疊上不同時期天際線剪影組合的圖樣,以金屬隔柵組成錯視效果,呼應早先台江內海,曾經陸路和水路交織的五條港,如今為人車交織的海安路。
你以為這樣就沒有了嗎?回到中正路、海安路口,往西走至河樂廣場盡頭的環河街,有「街道美術館+」,跟運河匯集處,《時空—瀑布》,展現猶如唐代李白《將進酒》中,「黃河之水天上來」之感,台南歷經四個世紀,水,連貫古今、穿越時空,內海變陸,陸鑿港、港成街道,曾是中國城的大樓成廣場,又將水引回,橫空出現的巨大瀑布,是都市奇蹟,如同源源不絕的生命活水,展現時空奇幻。

越過金華橋至星鑽街,在大涼生態公園內的《海安帆城》,基地旁原是日治時期造船廠遺址,以實木構張錯落帆船,起伏交疊,登船揚帆,迎風向海,既是出航,也是歸帆,是出發,也是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