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社區劇場10年有成 偶頭工藝創意無限成亮點

雲林社區劇場十年有成,偶頭工藝創意無限且成亮點。(記者陳正芬攝)

記者陳正芬∕雲林報導

雲林縣積極推動社區劇場提供展現高齡者才華舞台,更透過藝術力量增進高齡者的社會參與和心理健康。今年雲林社區劇場再升級,邀請專業師資聯合不同鄉鎮社區劇場種子師資學員,辦理推動社造及村落文化發展專案「玩轉舞台,道具製作派對計畫」,培訓對表演藝術充滿熱忱種子教師與社區夥伴,透過偶頭應用於劇場演出、社區活動及藝術推廣,使文化與教育更具互動性。透過角色扮演、故事演繹及街頭表演等形式,形塑發展多元風貌的雲林地方特色,增強觀眾文化體驗,成為地方文化與觀光發展重要推手。

縣長張麗善說,二○一一年起,雲林縣已推動逾五十個社區劇場,培育逾三百位素人演員,其中四成以上為高齡者,補助金額超過六百萬元。社區居民主導「社區的人演社區的事」,這些劇場不僅展現地方特色,更創造跨世代共融的新典範。去年,雲林縣府文觀處以「活躍第三人生‧共創銀色幸福」為主題,成功奪得二○二四年亞太暨台灣永續行動獎與台灣健康城市暨高齡友善城市活躍獎的殊榮。透過社區劇場的推動,融合劇場知識、身體開發與情感表達,幫助長輩活化身心靈,展現高齡者的生命智慧與活力,並進一步促進地方觀光與社區經濟發展。

雲林社區劇場十年有成,偶頭工藝創意無限且成亮點。(記者陳正芬攝)

文觀處長陳璧君說,未來將進一步擴大劇場的影響範圍,邀請更多社區參與,也將加強跨世代、跨族群的共融與互動,實現世代共融,讓社區劇場成為雲林縣高齡幸福生活的重要典範。往後持續導入更多創新元素,透過偶頭藝術創作將在地文化深耕,讓每個社區都能以創意故事吸引觀光客造訪,創造經濟新動能,讓高齡長輩找到自我價值,展現人生璀璨光輝。期待藉基礎道具與偶頭的造型製作,啟發學員未來製作劇場道具的應用與發展,尤其以創意特色偶頭運用獨步全台,偶頭不僅是演出重要角色,更是社區記憶與地方故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