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學園〉借一片風景

台南市慈濟高中二年知足班 ◎吳叡宸

「莫看江面明如鏡,且知水底萬丈深。」你看得到江流倒映的天空,但知不知道水下的世界?幼時只曉得水景的秀麗,長大才明白水裡的凶險,知道的越多,會小心的地方就越多,人也不例外,過去的經歷,就是現在的底氣。

作文是一種對話,一種以書寫的方式向其他人傾吐心聲的方法。小學時,我們的作文與剛會走路的嬰兒般,搖搖晃晃、亳無重心,越長大,自己的創意、故事越多,文章的特色就慢慢的顯現,但回歸問題本身,我們的創造力從何而來?那就必須歸功於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了。還記得有一次在欣賞別人的佳作時,看到作者寫出「夢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讓耳熟能詳的名句成為全文的亮點之一,更看過一名小說作者依靠深厚的文學底子,改寫了李白的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此身只向更高處。登天攬月不足誇,撞破星河已天涯。」站在自己的肩膀看世界,理所當然可以看得更遠了。

身為導師的國文老師常常要求我們在課堂上完成一篇作品,而某次令我印象深刻的題目特別指出人際關係等面向,當我寫到一半,竟然一時想不出合適的字句接續故事,時間有限,不足以讓我停太長,眼看時間不等人,一點一滴的流逝,一段樂聲在腦中響起:「秋去冬來,月如風,能否陪我過個冬。緣起在人群中看你,緣散看你在人群中。……」這首最近在網路上流傳的神曲,正好補足了我感到文章不完美的一塊空白,說來也巧,前一天晚上,我愣是把這首歌的歌詞記了下來。

行文就像種樹和挖人工湖,樹根越往土壤深處生長,越能抓住大地,造湖挖得越深,容納的水量就更多,誰能撼動這些用努力的汗水換來的底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