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台南文物協會40週年會員展——承載時光的文化盛宴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副理事長,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一、四十載深耕文化,見證台南歷史脈動

台南文物協會,走過四十載崢嶸歲月,始終以推廣文物研究為使命;透過定期講座、出版刊物與主題展覽,搭建大眾與歷史對話的橋樑。四十年間,協會幾乎每年都會舉辦會員展,展出會員珍貴藏品,涵蓋不同時期多元類別的文物,包括陶瓷器、玉器、銅器、紫砂器及雜項等。

為慶祝成立四十週年,特別策劃「台南文物協會40週年慶暨會員收藏特展」,將於2025年4月11日(五)至2025年4月27日(日)於臺南文化中心文物館1樓盛大展出。展期規劃系列活動如導覽、演講,邀請民眾感受歷史與當代的交會。

二、以文物訴說文化記憶,創新詮釋傳統價值

台南文物協會始終秉持「文物即生活史」的核心精神,致力於挖掘器物背後的人文脈絡。本會成立於民國74年4月12日,以提倡愛好文物與趣及探討研究其學理,並促進崇尚藝術風氣之發展為宗旨。並戮力達成以下的任務事項:

一、關於文物理論之研究事項。

二、關於會員所收藏文物之展覽觀摩及倡辦事項。

三、關於學術演講及文物書刊之刊行事項。

四、關於主管官署及相關機關團體之委辦事項。

歷史文物既是人類文明的時光膠囊,承載先民智慧與集體記憶。它們以物質形態串聯古今,透過器物紋飾、典籍文字與建築遺構,我們讀懂族群遷徙的密碼,解鎖失傳技藝的奧秘,感知消逝時代的呼吸,也為當代社會提供參照座標,在科技與傳統的辯證中啟發新思維,使文明脈動永續傳承。

三、十四件精選展品,窺見不同品項器物的丰采

透過十四件精選的展品,為讀者率先暖場,更期待讀者們於展出期間踴躍參觀指教。

圖一

1.〈清中期特大蓮子壺〉(圖一)

此壺造型飽滿、線條流暢,壺嘴有力,壺柄圓潤,風格古樸穩重。展現出顧景舟所講究的「精、氣、神」體現紫砂壺作者獨特的韻味精神。

圖二

2.〈16至17世紀鎏金勝樂金剛立像〉(圖二)

勝樂金剛通常以四面十二臂的忿怒相呈現,主臂交叉持金剛杵與鈴。立姿動態强烈,右腿伸展踏印度教時間之神迦羅(Kāla),左腿屈曲踏四魔之一的無明邪魔,展現對輪回的征服。

圖三

3.〈清胭脂紅圖盤〉(圖三)

外壁施胭脂水釉,內壁粉彩繪漁樵問答圖,寓意隱逸之趣。據《明清瓷器鑒定》載,此類釉色創燒于康熙晚期,多飾粉彩人物或景致,本品屬景德鎮精製範例,集文人意趣與官窑技藝于一體。

圖四

4.〈清牡丹雙耳玉爐〉(圖四)

爐體圓潤飽滿,雙耳以高浮雕牡丹爲飾,枝葉層叠婉轉,花瓣立體靈動,彰顯玉匠工藝之精妙。牡丹喻「富貴」,爐身焚香具「淨心通神」之意,整體承載祈福、雅居之文人情懷,常見于書房陳設。

圖五

5.〈明代灰白玉太獅少獅〉(圖五)

灰白玉帶黑褐沁,圓雕母子雙獅。大獅回首顧盼,披髮凸眼,背鬃茂密,腿飾火焰紋,尾刻陰線;幼獅攀附其背,比例協調顯親暱。刀工精練,留皮沁色自然,屬罕見動物圓雕佳作。

圖六

6.〈清代玉八仙筆筒〉(圖六)

白玉雕琢如意靈芝形筆筒,外壁通景浮雕八仙渡海圖:呂洞賓持劍踏浪,何仙姑拈荷凌波,眾仙各展法器,衣袂飄然,穿梭於翻湧浪濤間。器身靈芝紋層疊纏繞,祥雲迤邐,暗合「靈仙祝壽」之意。刀工深峻靈動,海浪紋密而不亂,衣紋流暢如風拂,仙姿神韻躍然玉上。融道家祥瑞於文房清供,形意相生,工藝卓絕,盡顯清代玉雕「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精髓。

圖七

7.〈明代黃玉洋洋得意〉(圖七)

羊呈臥姿,雙角捲曲,神態安詳。匠師以簡練刀法勾勒肌理,線條流暢,形神兼備。羊諧音「祥」,象徵吉祥如意,反映明代「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工藝傳統。此作融合寫實與寓意,既為文房陳設雅玩,亦寄託仕宦對安康順遂的祈願,體現世俗吉祥文化與文人審美的交融。

圖八

8.〈清代青花山水鳳尾尊〉(圖八)

器形挺拔秀麗,口沿外撇,長頸漸收,腹部圓碩,下承斂足,線條流暢如鳳尾垂曳。通體以青花繪層巒疊嶂、房屋亭閣,山石皴擦點染兼施,墨分五色,濃淡層次分明,筆意疏朗似文人水墨。胎骨堅緻,釉面瑩潤如玉,青花發色湛藍明豔。此尊融合仿古器型與山水畫意,既為陳設重器,亦寄託文人雅士林泉之思。

圖十(左)圖九(右)

9.〈清代白玉壽翁〉(圖九)

白玉圓雕壽翁拄杖而立,長髯垂胸,眉目含笑,衣褶流暢如風拂。身側靈芝仙草纏繞,一紅色珊瑚如意垂肩,搭配白玉壽翁更添喜氣。刀工整體渾厚不失細膩,神態慈藹,將壽星福澤化入玉雕,盡顯清代祥瑞題材之精髓。

10.〈清代松竹玉筆擱〉(圖十)

以溫潤白玉雕琢,呈松竹交錯之態,枝節勁挺,紋理細膩。松竹象徵文人風骨,契合器身所刻「愛君抱晚節,憐君含直文」二句詩文。此作既為實用文房雅具,更承載士大夫對品格操守的自我期許,展現清代玉雕「圖文互證」的文人審美趣味。

圖十一

11.〈明代象首爐〉(圖十一)

以精銅鑄就,爐身圓潤飽滿,兩側飾象首栩栩如生,象鼻卷曲靈動。此爐遵循宣德爐的傳統,簡潔典雅。象為瑞獸,象徵「太平有象」,寄寓河清海晏之願。爐腹渾圓穩重溫厚,棗紅皮殼瑩潤如栗,呈現明代宣德爐的審美特質。此爐融合禮器形制與吉祥紋飾於一爐,既為焚香雅器,亦彰顯士大夫追慕高古、祈願盛世的雙重精神追求。

圖十二

12.〈明代白玉螭龍出廓璧〉(圖十二)

璧體圓整,外緣高浮雕螭龍攀附出廓,龍身蜿蜒矯健,鬃髮飄逸,爪牙鋒銳。螭龍與真龍相視,布局嚴謹線條整體流暢。螭龍象徵皇權威儀,明代出廓設計獨樹一格,打破傳統玉璧形制,融仿古與創新於一體。此璧兼具禮器莊重與佩飾靈動,既承戰漢玉雕遺風,又顯明代匠人突破程式之巧思,映照盛世下藝術創作「法古開新」的多元面貌。

圖十三

13.〈清紫砂竹節提樑壺〉(圖十三)

以細膩紫泥塑成,壺體取竹節為形,提樑仿虯曲竹枝,通體展現仿生意趣。竹象徵君子氣節,提樑結構兼顧執握穩便,熔實用性與文人雅趣於一器。此壺承襲明清紫砂「器以載道」傳統,泥色溫潤,透氣蘊香,既是泡茶良器,亦為案頭寄託林泉之思的工藝典範,映照匠人「以形寫意」的造物哲學。

圖十四

14.〈明代白玉瑞獸硯滴〉(圖十四)

瑞獸硯滴以瑩潤玉料雕就,瑞獸作蹲踞姿,雙目圓睜,濃眉壓眼,背脊起伏,雙岔尾,爪甲俱露。獸身線條虯勁有力,背部有注水孔。明代玉匠融合肖生技法與文房器用,獸態威而不猛,寓「鎮邪佑智」之意。拋光細膩,展現明代精工細作的另一面向,既為研墨添水之雅器,亦是士人案頭寄託祥瑞的微型雕塑,映照工匠「格物致趣」的創作精神。

四、結語:以文物為舟,航向文化永續未來

四十年,足以讓一座城市的面貌更迭數回,卻也讓台南文物協會積澱出愈發深厚的文化使命。文物如舟,載浮歷史長河的記憶與智慧。商周青銅銘刻禮樂,宋瓷釉色凝凍天青,明清雅器寄寓文心——每件器物皆是文化基因的載體。從方寸古物到浩瀚史河,自匠心血汗至民族魂魄,唯有以敬畏之心傳承,方能將千年靈光化為永續星火,照亮人類共築的文化共同體。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40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