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榮
台灣骨質疏鬆症人口眾多,需要提高全民對此疾病的認識。在關注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3高」的同時;也要重視「1低」—低骨質密度,積極預防和治療骨質疏鬆症,降低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是全球第2常見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骨質流失,骨頭變得空洞。空洞的骨質使骨骼變得脆弱、容易斷裂,也可能因走路跌倒而骨折。
健康的骨頭有著密集的骨組織保持強韌;而骨質疏鬆症的骨頭則呈現大量空洞,間質變得脆弱。我們的骨頭會不斷進行「骨質重塑」,就像存摺一樣,有進(存骨本)也有出(骨質流失)保持平衡。但隨著年紀增長,骨本流失越多,若不注意存骨本、過度花費,就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統計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屬於骨質疏鬆症高風險群,特別是長者和停經後婦女更容易出現骨質流失。台灣髖部骨折發生率在亞洲區位居第1、全球排名第9,顯示問題的嚴重性。
骨質疏鬆症的危害不容忽視,因骨質疏鬆症骨折的患者死亡率顯著提高:脊椎骨折死亡率增加10%,髖部骨折死亡率增加20~25%。骨折後患者可能無法自理生活,需要協助進食、洗澡,行動困難,身體衰弱,導致住進長期照護機構的機率增加。髖部骨折患者1年內死亡率高達20~24%,與乳癌患者死亡率相當。
如何知道自己可能有骨質疏鬆症?若出現「駝背、變矮、不明原因下背痛」3大警訊,可能代表骨質疏鬆症已經發生。具體檢查方法包括:頭枕部與牆面間距超過3公分,身高比年輕時縮短超過4公分,或出現骨鬆性骨折所造成的疼痛。
診斷骨質疏鬆症最準確的方法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檢測,只需5分鐘,無痛、精確。T值低於-2.5表示骨質疏鬆,介於-1~-2.5表示骨質疏少。另外,FRAX骨折風險評估工具可計算未來10年骨折風險,方便自我評估。
若確診骨質疏鬆症,單靠吃鈣片是不夠的;需配合長期藥物治療,才能降低骨折發生率。治療選擇包括促進骨生成藥物和抗骨流失藥物,根據個人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平時應透過飲食、運動和日常好習慣來預防骨質疏鬆症。
建議65歲以上女性和70歲以上男性進行骨密度檢測;50歲以上者若因跌倒骨折也應檢測骨密度。若曾使用過骨質疏鬆症藥物,需持續使用才有治療效果。早期篩檢、早期治療才能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帶來的危害。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