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52歲王姓男子有高血壓及高血脂,平時服藥控制;因口乾全身無力、體重驟減10公斤,診察發現血糖高達765、糖化血色素10.2%,確診為第2型糖尿病。前後經9個月施打長效胰島素、口服2種降血糖藥,糖化血色素降為4.9%,調整口服1種降血糖藥並持續追蹤。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賴柏茵表示,若血糖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影響全身器官,導致多種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腦中風)、慢性腎臟病、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糖尿病也是導致失明、洗腎和截肢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位居2023年台灣10大死因第5名。臨床上常見病人服用多種口服降血糖藥物療效不佳時,因誤解而抗拒胰島素注射治療,導致血糖失控。其實,胰島素並非是治療的「最後手段」,也非病情惡化的象徵;而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胰臟功能衰退的結果。血糖控制不佳才是併發症及病情惡化的主要,而非胰島素本身。
賴柏茵強調,胰島素是身體自然產生的激素,不會成癮或傷害腎臟。部分病人使用胰島素可能出現體重增加,這是因為胰島素幫助細胞有效利用葡萄糖,可透過飲食和運動來管理。
賴柏茵呼籲,積極控制血糖是預防併發症關鍵,胰島素在必要時是有效的治療工具,能夠顯著降低併發症的風險。鼓勵病人消除胰島素的誤解,避免延誤治療時機,與醫師合作擬定個人化治療計畫,以穩定血糖並降低心血管疾病、腎病等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