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介英
文學、藝術作品領域的「結構主義」其實浪漫得很。
首先敬告大家,所謂「結構主義」(structralism)絕對與數學、化學、建築、土木工程等複雜的程式無關,千萬別被這個名稱所驚嚇。文學、藝術作品領域的「結構主義」其實浪漫得很,如果您瞭解文學藝術上的「結構主義」,您必定會愛不釋手,踏進另一個全新的藝文世界。
試問:文學、藝術、戲劇、舞蹈、音樂、電影、卡通、動漫等人文科學所要表現的基本核心是甚麼?大家一定會回答:這些語言(書寫、文字、色彩、筆觸、影像、樂音、舞踊、動畫等)在於呈現現實人生裡面所涵蘊的真實內容,如愛情、鄉愁、親情、情傷、友情、離散、傷別、快樂、歌頌、工作、勉勵、憤怒、悲傷、淒楚、孤寂、傷感、離愁等都是藝術、文學所要傳達的核心,而終極目的則是達成內心共鳴,讓作品藉著媒介(符號與傳播)感動第三者(閱聽人)。因此作品結構三要素:「本質」、「價值」、「意義」。透過這三要素去思考、創作以及詮釋,才能達到「評論」的目的。本文介紹目前較新的藝文評析理念為台灣的藝文評論論壇添材加火,開啟更新的理論領域。
結構主義箇中三昧
結構主義是西方近一個世紀以來發展出來的最新詮釋學思考方法典範,從人文科學的基本核心「潛意識的探索」為目標,搭配人類學、社會學(後哲學)、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符號學(semiology)、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原子論、單子論、時、空、能量結構、熱力學)、生理學(physiology、遺傳、分裂與分化、組織系統分工)、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去氧核醣核酸、腦神經科學、分子結構)以及女性主義(feminism)等目前建構的最尖端社會科學,意旨都在詮釋生命最原始的真義,解讀生存進化的基本動量,以科學的方法探索、穿刺,直探靈魂中的真實境域,以幫助人們了解作品本質,肯定文本的價值,也幫助創作者思考如何在千頭萬緒中尋找自己的創作或評述方向。簡單推介幾位社會學家及典範理念,敘述如下:
社會學與文學
首先從法蘭克福學派如巴塔耶(George Bataille)的《內在體驗》,利用人類學思考提出人性與社會關係的「微觀與鉅關」共軛,點出人文主義的真諦。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的《行為的結構》對個人行為現象彙整、分析,對應知覺與意識層面提出習癖、體現及歷史三個中心念,揭櫫人的身體才是整個世界的主體。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的《單向度的人》透視人類複雜的心靈從出生開始便接受規章、制度、律法、守則約制,逐漸形塑成為一個被製造、被歸類,被理性統治下的單一結構分子,使人失去人性可貴、原始的面向。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的《啟蒙與辯證》揭示藝術與哲學之間的關係,指出真相可以透過苦難發聲方式被理解,藝術比哲學更能告訴我們存在的本質,這個批判觀點說明了現象背後的真相。
幾位社會學家各有各的重要思想,幫助我們進行深度剖析。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許多作品,包括對攝影、戰爭、都會發展、戲劇等溯源,他的靈光(Aura)、都市蒙太奇(Urban montage)、星群(constellation)、共感(correspondence)等概念,對結構主義詮釋學有重要的啟迪效用。哈伯瑪斯(Jurgen Habermas)以語言學、社會學、哲學、心理學進行融會與梳理,主張溝通對話行動理論作為詮釋根本。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揭櫫平常被忽略的周遭萬事萬物,才是值得探討的意義汪洋,這個理念與法國社會學家德賽圖(Michel de Certeau)的空間實踐、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日常生活苦難互相呼應,是很好的文學、藝術的詮釋方法。傅柯(Michel Foucault)的「知識考古學」、「權力與規訓」明確地指出現代社會與傳統之間的衝突,幫助我們循著語言的線索探究人本主體中的真實領域。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解構理論」(deconstruction theory),「延異」(La Differance)、「言說與現象」(La Voix et le Phenomene)清晰地剖析語言(符號)表象與深層意涵中的真實意義。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的《寫作零度》、《符號學要義》等著作,透過語言、言說、共時性、歷時性、符徵(signifier)、符指(signified)等法則,剖析文本的真實內涵詮釋作品的真實面。以上是與文學、藝術有關的社會學理論家和理論的簡短介紹,對於文本解讀與評論有出奇不意的收穫。
精神分析與文學
所謂結構主義便是用現代的科學思考分法,對文本進行結構性的解剖與分析,包含三個層面:作品(言說與符號視之)、內涵(意境、心念)、現象(時間、地點、習癖)。精神分析的祖師爺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畢生累積臨床精神分析案例,整理出有關人類生命種種際遇,內外之間的思考轉換機制和精神層次結構之巨大論述,啟發後世與語言、符號、行為、思考、心靈相關的現象進行析理與解讀,對於文學、藝術與心靈之間的領域發掘產生巨大貢獻。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阿德勒(Alfred Adler)、愛里克遜(Erik Homburger Erikson)、瑪西亞(James Marcia)、荷妮(Karen Horney)、安娜.佛洛伊德(Anna Freud)、蘇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等的重要理論,對現今社會行為、思想分析有著巨大的影響。
特別要介紹拉岡(Jacques Lacan)對藝文評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他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理論:「符號層」、「想像層」、「真實層」藉著精神分析這三個潛意識語言結構層次,在文本與潛意識之間,建構一道清楚的橋梁,解釋了現象轉化為心念的過程,是眾多與文學、心理學、藝術評論家們作為文本分析與評論的思考基礎,當然更為電影、美術、文學(特別是詩)、音樂等諸多語言詮釋提供思考方法。
榮格把潛意識劃分成兩種類型,源自個人內涵的材料稱為「個人潛意識」(individual subconscious);源自種族或社會族群內涵的材料稱為「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這兩個區別是人際之間心靈相通的訊息共振的因素;榮格將自我三個原型:陰影(shadow)、內我(anima、animus)、假面(persona),分別象徵來自遺傳的生命悲劇原型、性別中的異體差異,用精神分析理念剖析作品的外層面貌與個人潛意識、書寫與集體潛意識之間的關係。夢的分析被榮格予以強化,成為作品心靈層面朦昧之處的抽絲剝繭切入點,書寫裡的幻境,正好與人類夢中毫無理由的夢境相通。精神分析理論對於現代藝文評論的啟發,打開一扇更新、更清晰的理路。
符號學與文學
人類的感官是轉化語言儲存於腦顳葉記憶體的機制,語言最初形成的是影像記憶,大腦將影像轉化為簡單的符號後,作為與外界交通的工具,影像是語言的先驗元素,而符號是語言的後設工具,符號存在著符號本身(符徵)、符號的意義物(符指)、符號的意義延伸(所指),符號的符指是事物,符號的所指是符號再轉化的借喻、隱喻與象徵,這個原理來自符號學家索敘爾(Ferdinand de Saussure)與皮爾斯(Charles Sanders Santiago Peirce)提出符號的定義與結構,幫助語言學的探索與分析,對於文本分析產生莫大的助力,更是書寫詮釋與評論的重要依據。
文學與藝術的諸種符號,包括有形的文字語言、聲音語言、姿體語言、態勢語言、色彩語言、線條語言,以及無形的眼神、能量、感應、氣息、氛圍等,都是符號學關注、剖析、解讀的對象。符號學是透過符號的符徵、符指為語言的真實層穿刺出一道意義的涵洞,直接透視潛意識深處,探索書寫原初隱匿的意義,以及對應生命存在與宇宙運行的真實境域,是藝文評論最優質的思考方法。
女性主義與文學
安.柯普蘭(E. Ann Kaplan)在她的著作《女性與電影》開宗明義指出:「女性主義者開始在她們的理論分析中引用了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和符號學。」說明女性主義的論述必須站在先驗的性別、後設的言說之文本分析基礎上立論,因此精神分析和符號學是她們昂首挺胸的兩根肋骨。
女性長久以來所處的位置:沉默(silence)、缺席(abence)、弱勢(marginality)、邊緣(marginalized)、被動(passive)、闇啞(dull)、壓抑(depress)、陰性(nagative)、異化(alienation)、宰制(dominated)、多元(diverse)、差異(difference),女性位階歷經男權文化數千年歷史的壓制,形成很難逆轉的社會規制,造成女性思想被框限在負面的情感範疇。依據傅柯的權力理論,「反抗權」也是權力對應的平衡力量,女性主義的崛起是言說權力的「位移」,女性書寫便是言說權力的據點,依莉格瑞的「女人話」、西蘇的「陰性書寫」、克里斯多娃的「符號態理念」等都是根據結構主義含括的總總概念為思想基底演化而來。許多女性主義學者如依莉格瑞(Luce Irigaray)西蘇(Helene Cixous)、克莉絲多娃(Julia Kristeva)、西蒙.波娃(Simone Lucie Ernestine Marie Bertrand de Beauvoir)等都有重要的論述作為文本分析的要旨。
能量思維(代結論)
藝文與數理兩種全然衝突的領域;喜歡社會科學的人醉心於文學藝術,欣賞美學、哲學中的靜泌、恬淡風景;而理工科學則充滿著數理邏輯公式,讓人眼花撩亂;兩種學問都以不同角度去測量與詮釋生命;數理邏輯用實證量化方法表現萬事萬物變化現象,而人文科學則以質化的言說來表現生命能量發展轉換現象,這也是質化的工具適宜在文學、美術、音樂、舞蹈、詩歌、雕刻等言說呈現,喚起更多閱聽人的內心共鳴,質化用文學語言表達,獲得心靈共振,勾起集體靈魂的通感。
質性分析以無形、無影卻能左右物質變化的能量為描述對象,藝文場域的表現屬於「能量思維」範疇,能量單位稱之為「訊息」,發出方將能量轉換成訊息,接收方又將訊息轉譯成為能量,訊息收發之間,優質訊息讓漣漪最大化,訊息所傳達的感情攜帶著能量的「最大公約數」,「結構主義」就是以「能量思維」為焦點的一門科學,而不是物理的純「質量思維」。能量思維的發展可以用來解讀更複雜的生物、生理、感知、感動、熱能、對稱、陰陽等理念,更甚的是詮釋文學、藝術領域的各種能量變化現象,而這種看不見、測不出的能量,不正是生命現象背後神祕莫測的心靈現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