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宇軒 圖/聯合文學提供
對於任何事物來說,「形式」都至關重要。一個道理如果透過責罵或教訓來傳遞,必然會使人感到厭惡;但是如果包裝成發人深省的故事,就能在不知不覺中讓人得知背後的寓意。舉例來說,日治時期的蔣渭水以「診斷書」的形式寫下〈臨床講義〉,反而在當時帶來了強烈的效果,使其成為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經典文本。這樣的嘗試,正揭示了「形式」所潛藏的力量。
詩論也是如此。身為一位時常撰寫現代詩論文的研究生,用以對照詩作的往往不是正經八百的篇章,反而是在非典型的論述形式比如訪談或散記中,才真正找到詩人創作的關鍵概念。羅智成的《詩緒》正是在思考過後,選擇「最適合的形式」而完成的詩學筆記,如同書籍封底的文字:
你割捨不斷的牽掛
你深切表達的渴望
最終會帶你找到
詩最適合的形式……
整本書使用了至少三種體式:有時分行如詩,有時分段論述,有時一句一行,有時更直接獨立引用過往的詩作。不以傳統的詩論篇章來完成,羅智成以閱讀門檻較低的「詩話」形式,清楚地向讀者展現他的文學觀;編排的結構彷彿有系統的文學靜思語,當中的詩學觀念又彷彿《聖經》一般。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一些似曾相識的片段彷彿讓我回到師大的現代詩創作課堂:全身黑色的教皇在講台前不斷複述著「詩是一個害羞的文體」,如果沒有遇到適合的人或場合,就容易顯得尷尬。
不過,正如同後記所寫,這本書不只是教書幾十年來的授課內容整理。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詩人的知識體系,此刻在讀者的手裡一覽無遺。除了基本的定義,有許多的文學觀念也令人深思,比如指出詩的「節奏」在於呈現「語法」之美,甚至直言「節奏讓詩變得合理又合法」;又比如,所有的詩本質上都是情詩。此外,當中也觸及了羅智成近年著力甚深的敘事長詩與詩劇。
整本書最讓我注意的,是對於「詩質」的論斷。我曾經在論文〈「詩質」在臺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當中,指出台灣在二十世紀至今有無數的詩人都標榜「詩質」的重要性,但大家所談論的「詩質」實際上定義並不相同,不能作為作品價值的判斷標準。羅智成在書中直接表示:「『詩質』就是詩的語言或表現所呈現出來的,不同於一般語言的那些氛圍、暗示或質地。」如果詩質是一種被建構的典律,那為什麼後來「反被認為是詩應該具備的東西」呢?當中帶有隱隱的批判性,也延續到了後面的對文學發展流變的觀察。我以為,這樣的觀點值得所有愛詩的創作者與讀者反覆玩味。
(本專欄作者為台大台文所、北藝大文學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