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政府推動長照3.0,提出「十分鐘照護圈」與「共生社區」的理念,讓長輩能安心在熟悉的社區生活,使照顧服務真正落實到在地。作為社區照顧的重要據點「日間照顧中心」扮演關鍵角色,然而目前多數日照中心的服務仍以基本身體照顧與高重複性活動為主,與長輩的原本生活經驗脫節,在這樣的背景下,職能治療師的角色,將調整協助日照團隊把長輩的『生活』放回照顧中,以找回長輩的生活力。
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副教授張玲慧表示,職能治療師在日照的任務,除設計與帶領符合長輩能力的活動外,更重要的是與輔導照顧團隊一起思考「什麼樣的日照日常,能讓長輩從被動受照顧者轉成主動參與者、並與生活建立連結?」

張玲慧指出,透過規律、有結構的討論、工作坊與實地陪伴,職能治療師引導團隊從長輩的生活經驗與社區資源出發,重新設計日照的日常;活動不只是重複的運動或手作,強化貼近生命經驗、激發參與感的生活場景。她強調「職能治療師的角色,是協助日照團隊把長輩的『生活』放回照顧中。」
張玲慧以屏東縣鹽埔鄉的「鹽北日照中心」為例表示,在成功大學職能治療團隊與屏東縣政府輔導下,鹽北日照發展出以「互助相伴趣生活」為特色的無圍籬照顧模式,其中「一日廟公」的活動即為具體成果之一。
活動的起點來自一個簡單的提問「長輩以前的生活重心是什麼?」經過討論,團隊發現附近的土地公廟是許多長輩從小熟悉、感情深厚的信仰空間,但進入日照後卻與之逐漸疏離。於是團隊設計出「一日廟公」活動,每周由長輩輪流擔任廟公,依照能力分工,有的掃地、擦神像,有的擺供品、打鼓祝壽、主動募款換新花盆,就連平常坐輪椅的長輩,也在朋友陪伴下參與其中,重新投入熟悉又有意義的場域。
不只讓長輩找回參與感,也促進了日照與社區的連結,土地公廟的「正牌廟公」成為活動志工,鄰近幼兒園的孩子也加入長輩日常,一起拜拜、聊天、散步、傳承與生活的傳承在社區中自然流動,編織出一張互助共融的「十分鐘照護圈」。
台大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毛慧芬指出,日本已將日照中心分為「一般型」與「復能型」,後者聘有職能治療師,強調功能恢復。台灣目前也朝此方向努力,越來越多的日照導入專業復能照護,期待未來每個社區都能打造屬於自己的「十分鐘照護圈」,讓照顧不只是照顧,而是與生活緊密結合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