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西班牙有鬥牛,台灣則有古早味的鬥牛陣,只是隨著老者凋謝逐漸式微。北區中樓里長楊政衡繼皮猴戲之後,新作台灣傳統鬥牛陣,兩隻超大的鬥牛用報紙、紗布和鐵絲純手工做了十五天才完成,邀請里內對早期農村有感情的長者裝扮,初期僅在里內和開元市場演出過,對外公演,長者們都躍躍欲試。
楊政衡表示,牛是早期台灣農村很重要的農耕工具,鄉下農民為了牛的吃草和放牧,常得搶地盤發生爭吵,這是鬥牛陣的背景。

後來有人把這個場景濃縮成廟會陣頭,進香時在廟前廣場表演,重點在於農民拿著藤條鞭打黃牛,兩位農人為了搶地盤或爭風吃醋扭打成一團,甚至在地上滾,引來圍觀民眾哈哈大笑。
楊政衡指出,在設計社造活動時,考慮社區長者行動都不是很靈活,所以盡量朝比較斯文和溫柔的藝文活動做發想,鬥牛陣「人力」比舞龍舞獅少很多,加上好玩又逗趣,很容易引起里內長輩的共鳴和回憶。
但難在道具的設計,他用報紙「紙雕」牛頭,牛的身體用綁骨法,先以鐵絲塑形,再糊上報紙做底,接著用紗布長肉、彩繪,最外層再罩上一層質感較好的布,一般都做成咖啡色,向勞苦功高的台灣黃牛致敬。
楊政衡指出,這兩隻鬥牛比一般廟會的輕很多,一個人就能扛著表演,他還為鬥牛設計兩隻牛犁,力求表演時要唯妙唯肖。
中樓里鬥牛陣只要六位長者就可演出,在「水車姑娘」歌曲搭配下,農夫牽著牛跟著節拍走台步,但沒有廟會鬥牛陣的扭打和地上打滾的動態演出,若再把該里婆婆媽媽擔綱的「小放牛舞蹈團」和鬥牛陣搭配演出,場景一下子回到五、六0年代的台灣農村,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