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農曆三月十九日是太陽公聖誕,台南很多廟宇都祀有太陽公,每年此時拜拜的民眾很多。傳統祭祀「九豬十六羊」,鎮北坊還有一樁「反清復明」的鄉野傳奇。
民間傳說,這個節日和「反清復明」思維有許多巧合之處。民間還流行把九豬十六羊排成一個「明」字,與鹿鼎記韋小寶腳上「反清復明」一樣有趣的鄉野傳奇。

傳統此日的供品「九豬十六羊」,鎮北坊百年老餅舖舊來發第五代的何玟慧,用微縮模型製成九豬十六羊,可將二十五隻豬羊排出一個「明」字,向顧客宣揚用九豬十六羊來反清復明的典故。
舊來發第四代老闆陳淑芬表示,早期也製作九豬十六羊販售,但因為它不是常態供品,加上太陽公聖誕和註生娘娘、媽祖相近,後來便停產,但來店的民眾若想了解反清復明典故,只要有時間,她都會拿出模型擺出明字讓民眾參觀,順便做個教育。
陳淑芬指出,常民飲食文化有很多潛藏的文化和政治意識,文獻裡找不到,僅在民間口耳相傳,比如元朝的月餅和漢人反元革命有關。台南人吃春捲一定有的皇帝豆,意喻思念明君。九豬十六羊排出一個「明」字,而農曆三月十九日又是明朝末代皇帝崇禎上吊殉國的日子,這些都充滿反清復明的意識。
再者,九豬十六羊祭拜太陽公的習俗始於清領時期,「九」音與「救」相仿,而「豬」與「朱」同音,九豬代表救朱;十六羊更代表明朝從朱元璋到最後一位皇帝剛好十六位,用「九豬十六羊」祭拜表示對明朝的懷念,因當時不能公開祭拜明朝宗祠,只能託物寄情,提醒大家要記得自己是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