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南生活美學館迎七十館慶,推出「南台灣工藝大展—生活‧美學‧工藝」,十八日舉辦開幕暨館慶活動。這次涵蓋十三類工藝類別,一百四十四組、二百一十五件工藝經典,集結南部七縣市八十一位工藝藝術家,其中八人具有人間國寶身分,堪稱是南台灣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工藝展。
台南生活美學館前身為社教館,成立於民國四十四年;後改為台南生活美學館,改隸文化部,從早期社會教育走向當代美學生活,呼應台灣歷史發展與轉型。今年逢七十週年慶,以工藝具體展現生活美學。

展覽由成大名譽教授蕭瓊瑞擔任策展人,和七縣市公私部門文化單位、各廟宇等合作,八十一位工藝藝術家涵蓋八位人間國寶,包括許漢珍、葉經義、陳啟村、蔡德太(木雕)及陳壽彝(彩繪)、許春美(繡黼、織染)、杜牧河(泥塑)、陳三火(剪黏);十三類工藝包括彩繪、木雕、磚和石雕、泥塑、交趾、剪黏、陶瓷、金工、糊紙、繡黼和織染、竹藤、玻璃和巧雕等,展品豐富度是近年台灣少見的工藝精品饗宴。
二百多件作品中,包括國寶葉王交趾作品《七賢過關》及彩繪大師陳玉峰、蔡草如、陳壽彝、潘春源、潘麗水、潘岳雄等大師作品,聯袂展出更屬罕見。其中,蔡草如的傳統門神《秦叔寶尉遲恭》和為看西街教會繪製的壁畫《耶穌》,呈現東西方不同的畫風,更展現其功力。

文化部長李遠表示,社教館以往呈現當時社會由上而下的文化。後轉型為美學館,包含社區營造、美學等,實踐文化應由下而上、由民間尋找台灣真正的文化。
此次展覽猶如「武林大會」,是台灣歷史縮影,選出的百大文化基地希望讓民間各種文化場域被看見;將努力推廣台灣文化,建構自我主體性,台灣就是自己的文化。
副市長葉澤山指出,府城向來是工藝重鎮,擁有多位工藝大師和人間國寶,該展覽揭開工藝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