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21日表示,準媽媽們隨著肚子越來越大,除了腰酸背痛外,通常對生產和產後狀態的恢復都很焦慮。花蓮慈院婦產科爸媽教室請到物理治療師林淨心以「孕動舒緩」教準媽咪們好好鍛練與呵護自己的身體;花蓮慈院護理助產師王淑芳老師帶來「走進胎兒的記憶世界親子共讀與寶寶心智對話」,與準爸媽們分享與胎兒的共感是對嬰兒最好的刺激與親子間最溫暖的連結。
物理治療師林淨心表示,靜態生活型態對孕期的血糖耐受度、心理壓力和產後都有較負面的影響,在生產過程中也會導致心臟承受較多負荷,所以建議媽媽們維持固定的心肺有氧、阻力訓練、活動度訓練和凱格爾運動。心肺訓練1週3到5次,總計150分鐘,平均1次30分鐘即可,重點是要「持續」,無需過多或過強,固定的步行也很好。
護理助產師王淑芳表示,胎兒大概從12週左右就開始發展出觸覺,之後陸續發展出本體感、距離感等感受,16週開始對聲音有反應;胎兒其實也會有情緒,媽媽喜怒哀樂都會傳遞給寶寶,所以孕婦保持心情愉悅、常常觸摸肚子、與胎兒對話是很重要的,也是給胎兒神經發育最好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