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長鄭英耀近期的諸多言論引發社會爭議,從校園是否應該政治中立,到籌編《識讀中國威脅》及《國家認同》等補充教材,不禁讓各界對他能否擔任此一重要職位感到高度疑慮。鄭英耀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蓄意誤導下一代的國家認同,早已失去領導全國教育界的資格。
民進黨為了鞏固政權、奪回國會多數席次,假借民間團體之名推動針對國民黨立委的全台大罷免,本屬政治中立的校園不敵綠營「罷免是公民活動、不是政治活動」一句話而破功,鄭英耀竟視若無睹,還以言論自由為由表達支持。事實上,行使罷免權既然涉及到公職人員能否繼續擔任他現有公職的權利,當然就是政治活動的一部分,怎能以學生言論自由來為民進黨搪塞?一個怯於捍衛大學校園自治、只為特定政黨服務的教育部長,還能得到國人信任嗎?
另據報導,國家教育研究院正籌編審定本教科書內容,會中達成兩項共識:其一為建議歷史教科書呈現聯合國大會第二七五八號決議文中英文史料,其二為除了開羅宣言之外,另再加舊金山和約與中日和約,明確說明日本放棄對台灣主權。很顯然,國教院以偏頗意識形態解釋歷史,導致該項建議嚴重扭曲歷史真相,更違反中華民國憲法。藉由公權力將民進黨的片面史觀參雜進教科書內容,勢將引發更多社會爭議。
過去幾年,不少民主國家國會通過友台決議,其中若干決議凸顯一九七一年通過的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並未提到中華民國或台灣,因此中共不該藉此在國際社會封殺我國的國際地位與活動空間。對此,民進黨自以為抓到難得的機會,希望一舉擺脫兩岸關係對我國國際參與的羈絆,進而將兩岸互不隸屬的政治口號法理化。
但根據中華民國、美國及英國於一九四五年共同發表的《波茨坦宣言》,除了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外,更應依據《開羅宣言》,將台澎金馬歸還中華民國。當中華民國政府接受日本降書時,就等於接收台灣,因此才會將每年十月二十五日定為「台灣光復節」。雖說中華民國與日本到一九五二年才簽訂和約,但並不影響台灣屬於中華民國領土的法理依據。國教院提出日本放棄對台主權之說,只是依附日本右翼團體的主張,更是民進黨向日本殖民統治低頭矮化的明證!
不可否認,中共是我國現階段的最大威脅,全體國人本該有高度警惕之心,亦不能對其統戰滲透掉以輕心。但民進黨藉著「反中」將其台獨意識形態灌輸到教材裡,不但混淆學生對中華民國的國家認同,而且是干預教育的政治操作,更無法達到消弭台海衝突風險的目的。
鄭英耀近期提到,「台灣是主權國家,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民國,台灣跟中國一邊一國,這是無庸置疑」。這番偏頗的政治表白不僅有失教育部長身份,更誤導學生對憲法與國家認同的真正認識。兩岸政治對立確實存在,但不該以政治黑手扭曲國人對自己國家發展與史實的正確認識。
誠如台北市長蔣萬安所言,「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是共產黨和民進黨」。民進黨企圖藉著教育與大內宣「去中國化」,達到推進實質「兩國論」的目的。國人有權認識自己國家發展的每一個真相,但絕不能接受民進黨將台獨史觀強加在自己和學生的身上。鄭英耀屢次以政治干預教育的不當作法,顯然是失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