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南古巷到虞山燕園 蔣元樞橫跨兩岸的文化足跡

台南開基三官廟石碑銘文載明,此地原為台灣知府蔣元樞的別館舊址,見證一段悠遠人文歷史。(記者張翔攝)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台南永康區塩行禹帝宮至今仍奉祀蔣元樞神像,足見其任台灣知府期間深得民心,備受敬重與愛戴。(記者張翔攝)

蔣元樞出身清代常熟書香名門之後,於清乾隆年間出仕地方,歷任福建數地知縣與廈門同知,乾隆40年出任臺灣府知府,三年任期在台南留下眾多政績紀,他修建砲臺、整飭海防,重建臺灣府木城,重修文廟與學宮,為文風鼎盛的台南府城奠下基礎。尤有甚者,他編繪《台郡各建築圖說》,詳細記載其在任內的建設成果,是現今研究清代台灣城市發展的重要史料,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兩岸共同珍視的文化文獻。

燕園五芝堂內展示蔣元樞的生平事蹟,細緻描繪其一生風華與歷史貢獻。(記者張翔攝)

蔣元樞任清代台灣知府期間政績卓著,深受台灣民眾愛戴,任內返鄉常熟時,於虞山之麓購得一處園地,便是後來聞名的燕園。這座園林原為蔣氏家族的私人書齋,後由其族侄蔣鴻逵接手經營並擴建,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為常熟古典園林中保存最完整、存世時間最長的私家園林之一。

五芝堂內陳列蔣元樞任職台灣知府期間的政績與貢獻,展現其治政有方、造福一方的歷史足跡。(記者張翔攝)

蔣鴻逵接手後,大舉整修擴園,邀請當時著名疊石工匠戈裕良於園中堆疊黃石假山,取名「燕谷」,園林也因此更名為「燕園」。園內景觀錯落有致,建築與景物環環相扣,典雅不凡,包括三嬋娟室、太湖石假山、童初仙館、夢青蓮花庵、五芝堂、燕谷假山、賞詩閣、天際歸舟旱舫、佇秋簃、冬榮老屋、一榭園、十願樓等,構築出一幅書香世家的文化山水圖卷。

燕園造景錯落有致,亭臺水榭間自成一格,歸舟旱舫更添幾分文人雅士的清逸風韻。(記者張翔攝)

園中最具歷史意涵者,當屬五芝堂。堂內展示蔣元樞於台灣任職期間對地方建設的豐碩成果,以及其政聲深得民心的歷史記錄。離台後,台灣民眾曾特地為他立生祠、塑神像,以紀念其清廉愛民、政績卓著的風範,顯示其在地方留下的深厚感情與歷史地位。

燕園中的太湖石假山造景典雅精緻,曲徑通幽,盡顯江南園林之靈秀風韻。(記者張翔攝)

時至今日,漫步燕園,依舊可感受其古樸氣息與書卷遺韻,彷彿仍見蔣氏後人吟詩論道、潛心著述的身影。蔣元樞與燕園的故事,讓這座園林在歷史長河中,字字有香、步步生韻,成為連結江南人文精神與清代地方治理記憶的重要見證。

蔣家後人蔣黎明深情講述燕園的過往點滴,細述祖輩留下的風華與記憶。(記者張翔攝)

兩岸學者對蔣元樞的研究仍在持續,他既是清代台灣城市治理與文化建設的關鍵人物,也是江南士人風骨的時代縮影。今日走進常熟燕園,或漫步台南古巷,那些被蔣元樞命名、題寫、修建的痕跡依舊在靜靜說著他的故事。他是連接江南與台灣的文化橋梁,更是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中,最值得銘記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