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維生素D的作用在於維持血液中鈣離子濃度的穩定,促進骨骼釋放鈣質,減少腎臟的鈣質流失,並且增加小腸對於鈣質的吸收,藉由維持鈣離子穩定,提供骨骼良好發育與生長。相反的,如果缺乏維生素D,則會使得腸胃道鈣質的吸收率下降,減少血液中的鈣離子濃度,讓原本保留在骨頭當中的鈣離子持續被釋放到血液中,於是骨頭中鈣質含量降低,會導致嬰兒與兒童的「佝僂病」(Rickets)或「軟骨病」(osteomalacia)。
一般人體可以經由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一個是經由陽光的照射,皮膚可以自己合成維生素D;另外一個則是透過食物攝取。新生兒出生時身體裡面的維生素D含量並不高,必然需要依靠母乳、陽光或是額外補充;然而母乳當中的維生素D含量與母親身體內含量有關,如果母體本身含量不夠,新生兒及幼兒又少接受陽光曝曬,就特別容易造成維生素D的缺乏。
台灣兒科醫學會於2016年5月20日修訂嬰兒哺育建議,關於新生兒維生素D的補充,由於文獻上純餵母乳有引起維生素D缺乏與佝僂症的報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的濃度,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純母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
至於哺餵配方奶的兒童,如果每日進食量少於1,000毫升的加強維生素D配方奶,同樣需要每天給予400 IU口服維生素D的補充。若有維生素D的其他來源,例如開始副食品之後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則可計入400 IU的每日最低攝取量之中。
雖然透過給母親補充高劑量維生素D,理論上是可能讓原本維生素D含量不足的新生兒,達到足夠的攝取量。但目前尚未有標準建議的母親攝取量,況且每位母親的泌乳體質不同,母乳中的維生素D含量可能也就會受到影響。
再者,並未有針對嬰幼兒藉由曝曬陽光來獲得足夠維生素D的文獻證據,而且還須注意曝曬陽光對於嬰幼兒可能的危險性。
因此,出生後新生兒每天補充維生素D 400 IU是最為適當的方法,從小打好骨骼生長的基礎唷!至於持續補充到何時,須視每位寶寶的餵食情況而定,建議可以和寶寶的兒科醫師持續追蹤討論哦。
(作者∕台南市幸福安診所小兒科醫師吳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