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崩壞?學者提重症體系再設計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台灣健保制度面臨嚴峻挑戰,醫界人士建議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並強化醫療人力永續政策,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學者認同論質計酬是變革重要方向,甚至應該改變醫療分級,重症體系再設計。

國際期刊「刺胳針」刊載台灣健保體系瀕臨全面崩潰之投書,內容被指有誤,中國醫大附醫前晚也發布聲明針對內容錯誤致歉。台灣醫務管理學會理事長洪子仁表示,雖然這篇文章引用數字錯誤應予以更正,但確實指出台灣健保制度當前面臨嚴峻挑戰,以及長期結構性問題對醫療人力與品質造成影響,值得各界正視與省思。

洪子仁說,健保制度過去30年成功實現高覆蓋率、低自費與高民眾滿意度,是全球少數以相對有限資源提供高可近性醫療服務的制度之一,但長年過度壓低醫療成本、忽視人力投入,尤其疫情後急診壅塞、新藥與新科技納入健保速度放緩、護理人力流失,資源配置失衡。

面對健保挑戰,洪子仁提出3點建言,第1點是推動健保支付制度改革,逐步導入不同工不同酬、按質論酬的支付機制,提升急重症、基層照護與偏鄉醫療的誘因,改善人力配置與服務品質。

第2為強化醫療人力永續政策,政府應與醫學會、護理團體及各級醫療機構協力合作,設立專責計畫,針對人力培育、執業環境、職涯支持等面向提出中長期改善策略,避免醫療崩盤從人力斷鏈開始。

洪子仁表示,第3點則是建立醫療韌性治理體系,建議借鏡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經驗,應強化全國整合式醫療應變系統,提升基層、區域與醫學中心協調量能,運用數位科技強化照護分級與病人流管理。

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長、前中央健保局長鄭守夏說,健保仍以「按量計酬」為主,無法控制過度使用,也無法對高品質服務給予獎勵。若制度不改變,健保將難以永續,建議支出面從論量轉向論質,收入改革應擴大課徵基礎、彈性費率調整。

台灣醫療層級分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區醫院及基層診所等4個分級,鄭守夏提出「重症體系再設計」構想,建議以重症中心取代醫學中心概念,不必一定要規模龐大,而是聚焦於功能與效能,同時鼓勵中型醫院具備重症處理能力,提升整體醫療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