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薈〉羅思容「多一個」台灣女性詩人音樂專輯Q與A

Q:楊爽(女性詩歌研究者)

A:羅思容文字作覆

 

1.妳為什麼在《多一個》詩歌專輯選了這些(11位)女詩人?然後把阿芒的那首當成了唱片的標題?

 

每個生命來到世界是多一個,每一個創作於世界也是多一個。

我們是七十億人口裡的多一個如此渺小,我們也是無盡作品的多一個,如此細微。

每個人、每個作品的存在意義是什麼?每個多一個的自我如何確立主體的存在價值?

女性在父權建構的歷史和文明中,一直也是多一個,不過只是父系文化的生產工具。但是,女性的子宮可以裝載多一個、多兩個……。女人和詩創作交互誕生彼此。

女人和女人之間,女人和萬物之間相互誕生。歌與詩也相互誕生。

北山彈唱

所以多一個的題義,我想更具多元的想像與測量,猶如詩歌的存在,祂們不是詩人或歌者的表達工具罷了,面對詩歌、面對女人、面對創作,希望開創多一個視野和可能性。所以選用阿芒的「多一個」作為標題。

當初選的這十二位女詩人(包含我自己),是因為台灣多元多樣的語言文化生態,我希望透過詩歌的光譜,照見來自不同世代、不同地域、族群、語言、議題、音樂型態的女性詩歌。

事實上,女性詩歌文本的話語世界,一直是多元複調,流動而且多義,呈顯出眾聲喧嘩的世界風貌。

 

2.我覺得這些詩描述的世界很有特點,依我看,它們給我女人創造桃花源的感覺:這個世界上有大自然、動物、女人和孩子、男人也會出現,但是他們主要角色是當女人愛情或慾望的對象。這個世界,我覺得,有點烏托邦似的。但是有兩首詩完全不一樣,跟接近所謂protest song(反抗資本主意消費社會),就是隱匿和顏艾琳的兩首。我想知道當時策劃專輯時妳是怎麼想的,這個專輯的narrative以妳來看是什麼樣子的?

 

我曾說過和女性詩人(或男性詩人)的相識,皆來自詩的召喚,如同花召喚著蝶,蝶吸食著蜜。《多一個》專輯的十二位女詩人,來自不同世代(最年長的是1927年出生的杜潘芳格)、不同地域、三種語言。自來女性的生活、生命、現實、記憶、傳統、世界有著女性獨特的理解,一張專輯十二首詩歌如何能涵容女性、家園、當代、台灣的意象和印記?其實挑選的過程也包含詩人對我的信任。

 

  • 蔡宛璇的〈小島〉,如一顆原真的心,和自然交談對話,在詩的神性中,萬物有靈。
  • 零雨的〈關於故鄉的一些計算〉,探問著人類的永恆母題──「何為故鄉」?全詩彷彿一幅平淡深邃的山水畫軸:家園隱匿於山水之間,歲月洗淨鉛華之美。
  • 阿翁的〈暮曲〉,詩人以滴垂的露珠、靚美的女郎、靈動的蛇、初生嬰兒的意象、歡愉地對著暮色發出生命的禮讚。
  • 阿芒〈多一個〉,當一個女人的身體裝載另一座身體時,是向未知的存有探問,詩人是擁有子宮的物種,或許懷胎二十個小時、二十個月、二十年,什麼也生不下來。
  • 杜潘芳格說:人生是荒海,而常聽詩和春天和溫柔的心,似盛開的花,那麼美麗而優雅,可是如此從心靈深處思慕著你,憧憬著你,這又好像是第一次;她的〈含笑花〉也盛開著甜美的愛情與女性自我的芬芳之花!
  • 利玉芳的〈濛紗煙〉關注傳統客家女性,遺落生命的主體性,在被工具化的女性內心,依然渴望著自己的生命可以成為火星、或天上的星星一樣發光發熱。
  • 陳育虹的〈我告訴過你〉,刻骨銘心的愛戀,整個身體感官、靈魂都在不停地燃燒,即便骨銷魂融,依然想念、依然捨不得。愛的極致是包含更大的虛空吧。
  • 顏艾琳的〈超級販賣機〉,現代文明像一隻巨大的科技怪獸,嚙咬著靈魂、嚙咬著慾望,而人類最終會被自己創造的現代文明異化,到底是誰販賣了誰呢?答案不證自明。
  • 張芳慈的〈月華〉,書寫的是月亮宛如大地永恆的母親,守護土地、家園,在月光中我聽到母親溫柔的歌聲,也聽到女性情慾流蕩的聲音。
  • 隱匿的〈南無撿破爛菩薩〉,菩薩聞聲救苦,慈航渡人,撿破爛菩薩專門撿拾人間的殘缺、垃圾以及不公不義不幸,諧謔中充滿悲憫之情。
  • 馮青的〈天河的水聲〉,寫著孩子們以童真為我們編織一夜的繁星,建構另一個創世紀。
  • 羅思容的〈流〉,女性生命反覆流蕩的是什麼?是喜悅?是悲傷?當一個生命獨然於天地間,她將懂得莊嚴與自由的奧義。

 

這張專輯內容包含大地與家園、族群生活與印記、女性獨特視域與表達。

顏艾琳的〈超級販賣機〉確實是最具現代性議題,現代人仰賴工業文明及資本社會帶來的便捷,殊不知人類也悄悄地被異化著。到底是誰販賣了誰?音樂形式是採取重黑金屬的搖滾樂呈現。

隱匿的〈南無撿破爛菩薩〉散發出屬於台灣生活土壤的草根氣息,和庶民日常生活樣貌,因此,音樂形式以台灣早期的傳統唸歌和佛經頌唱的音樂形式相應。

 

3.按照大陸批評家用的說法,這些詩都顯示「女性意識」,就是顯示女人特殊的世界觀或跟直接地說都它們都屬於女性主義詩歌。妳對女性詩學有什麼看法?妳會贊成「女性主義詩歌」這個概念?

 

於我而言,詩人與詩共命,詩與萬物共生,每一首詩即是一個世界,每位詩人的語境、語感、音色也自成一個世界,作為譜唱者如何進入詩作中?打比方說,我像一個懷孕的女人,胚胎的生命和母親固然連成一體,可是母親和孩子卻也是各自獨立的生命個體。歌既不服務於詩,歌與詩交互誕生。一首詩的靈魂(內容)與身體(承載的形式)一旦合一,誕生和繁衍的力量汨汨不絕。

我不贊成「女性主義詩歌」這個概念,因為容易被汙名化成為頡抗(或相對)男性詩歌的文本符號,我更喜歡用女性詩學;畢竟女性身體、女性經驗、女性意識、女性思維、女性情感……,才是呈顯女性詩學的文本主體,才能展露女性詩學多元話語的存在內涵。

 

4.我對妳的詩歌寫作也很感興趣。很可惜,我網絡上沒找到妳的詩集,圖書館也沒有。請問,妳發表過嗎?我在哪裡能找到?

 

我確實還沒有出版過詩集,多年來詩作曾發表于《現代詩》、《臺灣文學季刊》、《笠詩刊》、《創世紀》、《雙子星》詩刊、香港《呼吸詩刊》、中國《翼》詩刊、人間副刊等。中時晚報、幼獅文藝專欄寫作。

歌詩音樂專輯《每日》、《攬花去》、《多一個》、《落腳》、《今本日係馬》等五張作品,曾榮獲金曲獎、金音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

 

5.創作的時候妳是從文本還是從音樂出發?妳好像除了《多一個》之外,一般都自己寫歌詞,是嗎?

 

所謂「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意。」以詩入樂,讓詩與歌樂具天然結合之妙。情感、語言、歌聲、意境涵融了每一首歌詩,而每一首歌詩就像宇宙的種子,不同的胚胎孕育不同形貌、本質的詩歌,而每一首歌詩從自我開始,經過生命情感和文化的洗禮以及大自然的滋養,作品才能飽含生命力並且承載文化特質。

至於音樂風格民謠或藍調或搖滾或爵士或戲曲,我從不界定,而是與詩素顏相向之際,詩和歌和心靈俱在剝裂。

我的歌詩作品有兩個部分,其一是以自己的詩入歌,另一部分是普唱其他詩人的詩作。讓詩文本可以透過歌樂,更立體地被閱聽。(摘選)

羅思容簡介

寫詩、畫畫、唱作歌詩。從獨特的語境尋找富於文學性與音樂性的創作語彙。她的音樂以客家山歌為基調,並吸取北管、地方戲曲、原住民音樂等元素,植根傳統並吸納藍調、爵士等世界音樂的曲風,帶來多層次的交流對話和想像空間。

歌詩作品《每日》、《攬花去》、《多一個》、《落腳》、《今本日係馬》並參與26張合輯,曾榮獲金曲獎、金音獎、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等。詩文作品發表於《現代詩》、《臺灣文學季刊》、《笠詩刊》、香港《呼吸詩刊》、人間副刊等。中時晚報、幼獅文藝專欄寫作。十餘年來,持續譜唱台灣詩人作品,包含吳濁流、賴和、跨越語言一代詩人、周夢蝶、商禽、零雨……等五十餘家,並於流浪之歌音樂節、金鼎獎、總統文化獎頒獎典禮、台北詩歌節、台灣文學館、鍾肇政文學園區等重要典禮演出。

 

電影《期末考》主題曲、《乘著光影旅行》配樂

紀錄片《樹說新語》、《稻浪時光》主題曲

 

2021 傳藝中心策展《山之歌,海之戀》音樂會

2015、2017、2019 當代客家音樂展演計畫製作人

2019 澳門台灣週音樂節演出團隊

2018 馬來西亞年味節‧天穿日:客家音樂祭演出團隊

2017 台北詩歌節「心鏡,跨越語言的詩歌風景」製作演出

2017 民視台灣文學地景「一粒星仔」拍攝

2015 日台交流協會「台灣週」演出團隊

2015 策畫國立臺灣文學館「多一個,在詩的前後左右」台灣女性詩人對話

2014 北投溫泉博物館館慶,策畫邀請五位女詩人,以文字、影像、剪紙和歌詩的方式表達對北投的頌讚。

2007 台北市文化局《2007年台北詩歌節》詩歌CD專輯製作統籌。

2006 主持兩廳院廣場藝術節

 

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靜宜大學、龍華科大。南台科技應用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台北大學舉行講座。

商業周刊、城市畫報、高鐵雜誌、幼獅文藝、張老師月刊、光華雜誌、財新周刊、文創達人誌……等國內外專文專書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