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俊文∕台南報導
從鶯歌南下在台南南寧街調養身體的陶藝大師翁國禎,近幾年和興濟宮保生大帝結緣,多次奉獻其作品給廟方收藏,今年則將獻上現在幾已停產的陶土藥罐,有趣的是在藝術界一向「叛逆」著稱的翁國禎還製作「左把手」的藥罐,將在今年農曆七月地藏王菩薩聖誕再度捐贈興濟宮永久典藏。
時代變遷下,一些傳統技藝都已逐漸斷層,坊間煎中藥的藥罐也是其中之一。現年七十餘歲的翁國禎回憶,他在國小時代,舉家投入陶土藥罐的製作,他的三個弟弟養土、再將陶土分成大小塊,他負責拉胚和作壺嘴、壺蓋;父親負責製作側把。光一個藥罐就能讓全家人溫飽。
翁國禎指出,傳統民間煎藥用的藥壺稱「三元仔」、「急燒仔」、「急煨仔」,最早由日本傳來,造型就像日本的側把壺。當時全家人排出一條龍的生產線,大家分工合作,一個小時就能產出一百多隻藥壺,全家大小的生活開銷就看它。除藥罐之外,還創作出小件的「殿桌腳」,迄今回想起來,仍覺得有趣而溫馨。
翁國禎當兵回來後以藥壺為雛型,發展出側把壺,有別於傳統茶壺的型態,使用上更加順手而方便,深受很多茶藝界人士喜愛。
六十年過去,翁國禎迄今回想當年全家一條龍生產藥罐的情景,最近再動手讓回憶成真,製作一系列藥罐,包括左手專用的藥罐,作品將在地藏王菩薩聖誕和盂蘭盆節獻給一直眷護他健康的興濟宮保生大帝收藏。

現在的藥罐,已經沒有人在使用了,大家煎藥改用方便的電爐,沒有人再費精神去燒柴起火煎中藥。因此,藥罐變成藝術品和收藏品。一般藥罐配合大部分使用習慣都做成右把手,僅翁國禎會創作左把手的藥罐。
他強調,其實左把手讓右手使用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會「卡卡」的不太順手。也有人利用體積較大的藥罐泡茶,若很多人圍著等喝茶,用藥罐泡茶可更加省時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