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醫師健康關懷/小針刀治療足前莫頓氏神經瘤

■陳俊銘

「莫頓氏神經瘤」是一個常見的足部問題,它伴隨著疼痛、腫脹和神經的發炎,通常好發在前足部第3-4趾間,趾間神經痛鄰近蹠骨頭的擠壓摩擦而產生,造成對應趾頭產生燒灼感及麻木感,症狀包括尖銳痛,灼熱感和感覺缺失,蹠骨頭的疼痛在兩趾間有局部壓痛點,擠在兩趾蹠骨頭會使疼痛重現。莫頓神經痛也會引起前足的麻刺痛,痙攣現象,X光檢查發現趾間空間因神經痛而撐大。

莫頓氏神經瘤在女性與男性的患病比例上約為5:1,可能與女性鞋具前部太緊所引起的緊束現象有關。常發生在第3、4和第2、3蹠骨間,它常發生在單一部位,而發生在第2趾和第 4、5蹠骨頭間的較少見。好發在走路一段時間、站、跳、短跑後,另外像穿尖頭鞋或高跟鞋,鞋子的限制與不適也會引起腳指的神經不舒服或疼痛。

區分莫頓氏神經痛和蹠骨痛很重要,蹠骨痛是直接在蹠骨頭上引痛,且通常會有長繭產生。莫頓氏神經痛則在蹠骨之間所產生的疼痛。由於一般的全足底痛很常見,特別在足背,所以莫頓氏神經瘤常會被誤診。改良鞋型是治療莫頓氏神經痛的準則。一雙寬而鞋頭較不約束的鞋子,可以減少蹠骨對神經瘤側面的壓力,另降低鞋跟高度,也可以減少對神經瘤的壓力。

莫頓氏神經瘤是足部最常見的神經壓陷現象,它並不是真正的神經瘤,是足部的總趾神經,在趾頭基部通過蹠骨頭時所形成的神經旁纖維化的現象,而這種纖維化常是來自神經反覆的發炎反應所引起。

針對這種纖維化的現象,小針刀治療是相當好的治療方式,運用小針刀直入纖維化的部位,鬆解纖維化,淺層可反刀,深層則不可反刀,神經旁的纖維化鬆解後,反覆的發炎反應便改善,長時間困擾的足底痛便可以獲得根治,小針刀治療每週做1次,快則4-5週,慢則7-8週,應該會有很好的療效。配合針灸治療做後續調理,頭皮針、耳針、舌針、眼針、火針、腕踝針靈活運用,鞏固療效。

平常保養足部可以泡熱水,拉拉筋。避免穿高跟鞋和太緊的鞋,鞋子宜鬆軟,較不會刺激足底反覆發炎。

(作者為台南市陳俊銘中醫診所負責人∕崑山科技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