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蛇年話「蛇」字

■徐錦成

一、「蛇」與「姨」──「蛇」的破音字

中文有所謂的「破音字」。譬如「炸」這個字可以讀「ㄓㄚˋ」,如「爆炸」;也可以讀「ㄓㄚˊ」,指的是一種烹飪的方式,把食材投入沸油中炸熟。「炸雞」如果唸做「ㄓㄚˋ雞」,是指拿炸彈去把雞炸死。但如果是速食餐廳裡吃的「炸雞」,就該唸做「ㄓㄚˊ雞」才對。
十二生肖裡也有破音字。譬如「蛇」這個字有時候要唸成「ㄧˊ」,與「姨」字同音。
《詩經.小雅.巧言》裡有一句:「蛇蛇碩言,出自口矣。」「蛇蛇(ㄧˊ ㄧˊ)碩言」的意思是「淺薄、誇張的言語」。
還有句成語叫「虛與委蛇」,唸法是「ㄒㄩ ㄩˇ ㄨㄟ ㄧˊ」,出自《莊子.應帝王》,原本的意思是「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而變化」,後來衍伸為「假意慇懃,敷衍應付」的意思。
「姨」的意思有兩種,第一種是「母親的姊妹」。媽媽的姊妹不論年紀大小,我們一律尊稱為「阿姨」。第二種意思是「妻子的姊妹」。男性娶了太太,要稱太太的姊妹為「姨」,也稱為「姨子」。
恆春民謠〈思想起〉的歌詞有這麼一句:「思想起~甘蔗好吃雙頭甜,大某娶完娶小姨。」「大某」是「妻」,「小姨」是「妾」。這裡的「小姨」不是妻子的親姊妹,而是第二個老婆。古代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現代社會是一夫一妻制,男性娶小姨是不被允許的。〈思想起〉唱的是妄想,不可當真。
有個笑話與宋朝的歐陽修有關。歐陽修原本娶薛奎的大女兒為妻,可惜妻子短命早死。妻子死後,歐陽修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兒(也就是元配的三妹)。而薛奎的二女兒嫁給翰林學士王拱辰。歐陽修續娶薛家小妹後,二姑爺王拱辰原本是他的妹夫,就升級為姐夫了。王拱辰曾經戲謔歐陽修,說:「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做小姨夫。」
當時還有一位進士劉敞,也利用「蛇」可以讀成「姨」編了個笑話取笑歐陽修。他說有個小朋友上學遲到,老師問他為什麼遲到?學童剛剛學過「蛇」可以讀做「姨」。就回答說:「我在路上看到有街頭藝人在弄姨(玩蛇),覺得很有趣,他先弄大姨(蛇),後弄小姨(蛇),看著看著就遲到了。」歐陽修聽到這個笑話,哭笑不得。

二、「蛇」與「它」──「蛇」字的由來

中文造字有所謂「六書」的原則,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蛇」原本是個「象形字」,形象就像一條蛇,後來演變成「它」字。由於蛇是爬蟲類,所以後來加上部首「虫」,湊成如今的「蛇」字。也就是說,「它」是「蛇」的古代寫法,或者說,「它」是「蛇」的異體字。
總之,「它」就是「蛇」、「蛇」就是「它」。但話說回來,如今兩字已經分得清清楚楚。如果被蛇咬到,到了醫院卻故意說:「被它咬了。」醫生恐怕要翻白眼了。

三、「蛇」與「龍」──有「蛇」有「龍」的成語

蛇是「小龍」,這是一般的認知。十二生肖把蛇排在龍的後面,彷彿在說蛇是龍老大的「細漢仔」。
在我的故鄉員林有一家蛇肉老店,店名叫「龍一蛇肉」。把蛇稱為龍,就把蛇的身價抬高了。
有些成語裡「龍」、「蛇」並列,但常給人「蛇不如龍」的印象。
譬如「龍蛇雜處」(亦作「龍蛇混雜」),指好人壞人在一起混。龍比喻好人,蛇比喻壞人。
「蛇化成龍」是指蛇經過長久修練後化成龍。所謂「長久」,不知是多久?但至少也要數千年或數萬年吧!(所以從沒人見過?)《白蛇傳》裡的白蛇修練了一千八百年,青蛇則修練了八百年,都可以化為人形,但一喝雄黃酒就得露出原形,離「化成龍」的境界還差得遠呢。
唯一賦予蛇正面形象的成語是「筆走龍蛇」,用來形容書法優美熟練、揮灑自如。出自李白的〈草書歌行〉:「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旭驚電。」但「筆走龍蛇」的重點在龍,而不是蛇。龍行的氣象恢弘;而「字寫得像蛇行」卻是貶義。有句近似的成語是「龍飛鳳舞」,也有個「龍」字。可見「龍」是不能取代的,而不是「蛇」。

人們喜歡過龍年,因此有時會把蛇年稱為「小龍年」。但這有點自欺欺人,蛇畢竟不是龍,蛇年不是「龍年的第二年」,而是新的一年。
龍年已經過去,就讓它過去。生肖只是個符號而已,不必太過認真。否則人人喊打的老鼠憑甚麼居首?新年新氣象,讓我們滿心歡喜迎接新的蛇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