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翔/綜合報導
在常熟虞山腳下,一日之始往往從一碗蕈油麵與一柱清香開始,晨光微亮興福寺外的青磚石徑已有三三兩兩的當地人提早走來,有人為晨課禮佛,有人為一碗熱騰騰的素麵。這是常熟人的節奏,也是這座江南小城日常的韻律。

興福寺自唐代以來香火不絕,是常熟最具歷史底蘊的古剎之一,寺外老槐與古松夾道成蔭,清晨煙靄繚繞,彷彿與山氣水聲共呼吸,許多老常熟人習慣天剛破曉就來此走走,有的繞山一圈,有的進寺拜佛,結束後再到寺旁的望岳樓老麵館吃碗蕈油麵,這頓早麵已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的一部分。

望岳樓原為寺中茶齋分出經營的素麵館,其招牌蕈油麵原為寺中僧人所食,後改良為民間食肆,流傳至今。這碗麵選用秋日虞山松林中自然生長的松樹蕈,撕膜去雜,文火慢熬成香氣四溢的蕈油,再澆於現煮手打麵條之上,入口濃郁鮮香,餘韻帶著松林氣息,再搭配蝦仁、野筍、爆魚等幾樣小菜,素而不淡,清而不寡,讓人在平凡中感到滋味無窮。

興福寺曾是清代帝師翁同龢修行養心之地,他對蕈油麵極為喜愛,晚年時常自瓶隱廬步行至寺,與僧人論經說法後,便以此麵為齋食;近代宋慶齡、宋美齡姐妹遊歷常熟,也曾於寺外老栗樹下品嘗此麵,盛讚其味「素而有魂」,這讓蕈油麵不再只是餐桌上的一味,而是與城市記憶緊密交織的生活符號。


常熟人愛這碗麵,也珍惜這份清晨時光,一柱興福香、一碗蕈油麵,構成常熟人最平常也最真實的生活風景,這座江南古城,從不張揚,卻在麵湯清香與古寺鐘聲中,將文化與人間煙火交織成詩。對於旅人來說,來常熟不需急匆匆地看完景點,只需在虞山腳下坐一坐,吃一碗麵、靜一靜心,也許你就懂了常熟人過日子的講究與溫柔。
遊客前往興福寺可在常熟高鐵站前搭乘5路公車,到達興福站下車再步行約10-15分鐘即可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