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每年3月至5月是台灣春季花粉症的高峰期,隨著樹木花卉、草地和野草持續釋放花粉,過敏體質者容易出現眼睛癢、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等症狀,甚至可能引發蕁麻疹或眼睛紅腫等不適。醫師提醒,過敏體質者應避免直接接觸花粉等過敏原,同時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侯思任醫師說,花粉的傳播主要可分為風媒和蟲媒。藉由風吹散花粉的傳播方式,稱為風媒,而藉由昆蟲進行花粉採蜜的傳播,如蜜蜂、蝴蝶等,稱為蟲媒。台灣的花粉主要是藉由蟲媒進行傳播,而美國、澳洲或日本等地則多為風媒,因此在這些地區,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症的情況通常較為嚴重。
國外把花粉熱跟過敏性鼻炎畫上等號,因免疫系統對花粉等過敏原產生過度反應所引起。其典型症狀包括:鼻塞、流鼻水、打噴嚏、眼睛癢、紅腫、流淚、喉嚨痛或咳嗽等。
侯思任醫師指出,花粉熱本身並不會引起發燒,主要是由於吸入「過敏原」。臨床上,治療方法經常以外用類固醇鼻噴劑、口服抗組織胺、肥大細胞穩定劑或白三烯素調節劑藥物,並可以透過消炎藥水或抗發炎藥物來舒緩症狀。雖然過敏體質有可能具遺傳傾向,但並非絕對。
侯醫師建議,降低過敏反應最佳方式是遠離過敏原。當花粉量升高或氣溫變化季節盡量待在室內,關上門窗,使用空氣清淨機來降低花粉濃度。此外,加強免疫力也是重要措施。對於全年性的過敏,須避免接觸常見的過敏原,如塵蟎、動物的皮毛等。建議配戴口罩,避免在花粉季節外出,並在外出回家後使用生理食鹽水清除鼻腔或口腔等潛在的過敏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