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柏翰攝)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為讓治療能及早介入,健保署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首度將尚未骨折,但具高風險族群納入保障對象,自3月1日起給付,預估每年受惠13萬人。
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2023年台灣成人骨質疏鬆症防治指引顯示,台灣60歲以上人口中,每6人即有1人罹患骨鬆。女性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餘生可能會罹患骨鬆並發生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進而恐引發致命風險。
因此,健保署擴大抗骨質疏鬆症藥品給付,包含尚未骨折的糖尿病使用胰島素、類風濕性關節炎、長期使用類固醇者等高風險族群,及曾發生遠端橈骨或近端肱骨骨折者等。
石崇良表示,台灣65歲以上長者人口已達19%。在長者常見健康問題中,除了三高外,骨鬆盛行率位居第四,每7個長者就有一個人有骨鬆問題。在學會建議之下,經專家開會討論,共擬會通過給付,讓骨鬆健保給付藥物擴大適用對象,健保將挹注新台幣8.65億元。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骨科部教授陳崇桓表示,骨密度在25歲左右達到高峰,40歲後逐年減少,特別是50歲以上停經後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骨質流失更為嚴重。一旦發生骨折後增加死亡風險,不僅影響患者,還會對家庭、社會造成衝擊,因此不只長者需注意此風險,家中照護者也需提升對骨鬆的認知。

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部主任吳至行指出,抗骨鬆藥物主要分兩大類,一種是促骨生長藥物,讓身體能「開源」長出新骨頭,快速提高骨密度;另一類則為抗骨流失藥物,延緩骨質流失的速度,即為「節流」的概念。
吳至行說,骨鬆治療策略應隨時考量骨品質狀況,及早篩檢骨密度、及早接受藥物治療,預防骨折發生。對於高骨折風險患者,包含新發生骨折者、或抗骨流失藥物治療後仍存在高風險者,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長藥物,提升骨密度降低骨折風險,完整的促骨生長藥物療程後,應持續使用抗骨流失藥物銜接,維持骨密度,降低再發生骨折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