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采風〉常熟虞山 繪出江南山水詩意

  文、圖/記者張翔  

青山如畫水脈穿巷 自然與人文完美交融

常熟虞山「南方夫子」牌坊為紀念孔子弟子言偃而建,言子德行卓著,受後人景仰,被尊為「南方夫子」。

「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這句千古流傳的詩句是古人對常熟虞山最具詩意的描繪,道盡江蘇常熟虞山的山水風貌與文化意境。虞山位於常熟市西部,與古城緊緊相依,是這座有「江南文化名城」之稱的歷史古城的靈魂所在。青山如畫水脈穿巷,山水相依曲水經流,構築出自然與人文完美交融的經典風景。

虞山自古為常熟人心中的精神地標,山中青翠層疊、古木參天,不僅是市民登高遠眺的天然去處,更是歷代文人雅士尋幽訪古之地,林壑清幽古道蜿蜒,山間點綴著書院、古塔、石坊與寺觀,構成一條條交織時光與記憶的文化脈絡。

沿著山徑拾級而上,可探訪虞山塔、劍門關、虞山書院、紅豆山莊等名勝古蹟;而在山腳的老街巷中,則隱藏著眾多文化名人的足跡,登臨虞山之巔,俯瞰常熟古城,只見青山如屏,溪流如帶。而山腳下的老街巷中,則有清代兩朝帝師翁同龢與台灣知府蔣元樞的故居,亦是常熟文風鼎盛的最佳見證。

虞山門為常熟古城的重要城門,依虞山而建,展現出「十里青山半入城」的獨特景致。

在虞山麓靜靜的安放著兩位深受後人敬仰的歷史人物,仲雍與言子。仲雍墓坐落於虞山西南麓,墓園肅穆幽靜、松柏蔥鬱。仲雍為周太王之子、泰伯之弟,因讓國於弟,與泰伯黥面南遷創建吳地,被譽為吳文化的開山始祖,他高風亮節、讓德之舉,自春秋以降即為儒家所推崇,成為當地弘揚儒德的重要象徵。

虞山另一側的言子墓,同樣承載著厚重的人文記憶。言子,名偃,字子游,常熟人,是孔門十哲之一。孔子讚其「能以禮讓為國」,後人尊其為言夫子,墓園古木森森,幽靜肅然,在綠蔭掩映間透出儒雅莊重之氣。

仲雍的讓德精神與言子的禮教風範,早已化為虞山之魂,在這片江南土地上綿延千年,構成一幅無聲卻動人的文化長卷。

  從台南古巷到常熟燕園…  

蔣元樞橫跨兩岸的文化足跡

台南永康區鹽行禹帝宮至今仍奉祀蔣元樞神像,足見其任台灣知府期間深得民心,備受敬重與愛戴。

蔣元樞出身清代常熟書香名門之後,於清乾隆年間出仕地方,歷任福建數地知縣與廈門同知,乾隆40年出任臺灣府知府,三年任期在台南留下眾多政績紀,他修建砲臺、整飭海防,重建臺灣府木城,重修文廟與學宮,為文風鼎盛的台南府城奠下基礎。尤有甚者,他編繪《台郡各建築圖說》,詳細記載其在任內的建設成果,是現今研究清代台灣城市發展的重要史料,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成為兩岸共同珍視的文化文獻。

蔣元樞任清代台灣知府期間政績卓著,深受台灣民眾愛戴,任內返鄉常熟時,於虞山之麓購得一處園地,便是後來聞名的燕園。這座園林原為蔣氏家族的私人書齋,後由其族侄蔣因培接手經營並擴建,歷經百年風雨,至今仍為常熟古典園林中保存最為完整、存世時間最長的私家園林之一。

蔣因培接手後,大舉整修擴園,邀請當時著名疊石工匠戈裕良於園中堆疊黃石假山,取名「燕谷」,園林也因此更名為「燕園」。園中最具歷史意涵者,當屬五芝堂,堂內展示蔣元樞於台灣任職期間對地方建設的豐碩成果,以及其政聲深得民心的歷史記錄。離台後,台灣民眾曾特地為他立生祠、塑神像,以紀念其清廉愛民、政績卓著的風範。

燕園五芝堂內展示蔣元樞的生平事蹟,細緻描繪其一生風華與歷史貢獻。

走進常熟燕園,或漫步台南古巷,那些被蔣元樞命名、題寫、修建的痕跡依舊在靜靜說著他的故事。他是連接江南與台灣的文化橋梁,更是兩岸共同歷史記憶中,最值得銘記的一筆。

走讀翁同龢故居 沉浸帝師生活場景

位於江蘇常熟古城區翁家巷的翁同龢紀念館,是旅人走讀常熟歷史文化的必訪景點之一,這座典型江南明清宅第不僅承載著清代重臣翁同龢的成長記憶,更見證了他輝煌的仕途與深遠的歷史影響。

翁同龢,字聲甫,號叔平,江蘇常熟人,清咸豐六年高中狀元,歷任同治、光緒帝師及軍機大臣、尚書、大學士等要職,參與晚清多項重要政務,積極推動變法,深受康有為推崇,尊稱其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其一生橫跨晚清政壇與學界,對中國近代史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走進紀念館前會在巷口看到一座石牌坊,寫著「狀元坊」,兩旁石柱刻著「此中出叔侄大魁,昆弟撫相,畫棟雕樑,門第海虞稱冠代」;「何必數榜眼感舊,會元有坊,華篇勝跡,聲名琴水讓高山坊」,粗略概括了翁氏一門的顯赫榮耀。

翁氏故居即為今日翁同龢紀念館,宅第原為明代建築,翁氏家族於清道光年間購得並擴建,是典型江南官宦人家的院落格局,進入宅邸沿中軸依序分布門廳、轎廳、彩衣堂、後堂樓、雙桂軒等七進建築,既富書卷氣息,也不乏王府之威儀。

綵衣堂以「老萊子娛親」的孝道典故命名,堂內保存珍貴的明代「包袱錦」彩繪,為江南地區罕見,堪稱蘇式彩繪的代表之作。

其中最令人駐足流連的,當屬正廳「綵衣堂」,這座明代建築因二十四孝中「老萊子娛親」的典故而得名,雕梁畫棟色彩斑斕,內部保留著江南地區罕見的明代「包袱錦」彩繪,堪稱蘇式彩繪的藝術珍品,具有極高歷史與美學價值。

後堂設有翁同龢塑像,書有「兩朝帝師 第一書家」八字,彰顯其兩朝皇帝老師的尊崇地位,以及在書法藝術上的非凡成就。整個宅第內植栽成蔭,庭院深深,柚子樹下「狀元石」格外引人注目,三根石柱撐起一塊巨石,象徵翁氏祖孫四代皆中進士、狀元的科舉輝煌。

館內展示涵蓋翁同龢生平事蹟、書法墨寶、文獻著作及海內外研究成果,各廳室陳設清代紅木家具,讓遊客猶如穿越時光,沉浸於晚清士大夫的生活場景。

炒澆麵 常熟人的家鄉記憶

在江南小城常熟,若想探尋最具當地特色的味道,一碗熱騰騰的炒澆麵,是再地道不過的選擇,這道麵食已在當地流傳千年,不僅是當地民眾餐桌上的日常,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堪稱「麵中之王」。

金牌蝦爆鱔是虞香麵館人氣麵品,蝦仁、鱔魚爆炒香氣四溢,麵條、湯汁、澆頭完美融合。

常熟街頭的虞香麵館是當地人的愛店,走進店內牆上菜單密密麻麻,都是「澆頭的學問」,點上一碗「金牌蝦爆鱔」,主廚拿起鐵鏟迅速翻炒,幾分鐘後盛起蓋在剛出鍋的麵條上,鮮美的湯汁瞬間浸潤其中,一時間香氣四溢,鮮香的湯汁隨即浸潤麵條,湯香與炒料香交織,一口下去,麵條吸飽湯汁與澆頭完美融合,帶來層層遞進的味覺享受。

炒澆麵的迷人之處,在於現點現炒的澆頭與湯底的完美融合,其湯底講究,以豬骨、雞架、甚至鱔魚骨長時間熬製,加上老鹵調味,形成香氣濃郁的紅湯或清澈的白湯,並可依據個人喜好搭配各種澆頭。一碗正宗的常熟炒澆麵,澆頭選擇多達30種以上,從蝦仁、鱔絲、鱔背、魚排、肥腸、大排、雪菜黃魚,到當地人最愛的蕈油澆頭,葷素兼具,搭配隨心,不少饕客點上兩三種混搭,保證連吃一個月也不會膩。

點餐時,內行人往往會使用「本地暗語」下單,如乾拌(沒湯)、寬湯(湯多點)、緊湯(湯少點),湯麵(正常);過橋(澆頭單放);免青(不要蔥)、重青(蔥蒜多點)、全免(蔥薑蒜洋蔥都不要);硬麵(麵硬一點)、輕麵(麵少一點)、重麵(麵多點),方便品嘗又不浪費。

這一碗不只是一道麵,更是常熟人心中的家鄉記憶,從早餐的第一碗面開始,到外地遊子歸鄉的首選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