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類固醇因抗發炎效果顯著,被譽為「美國仙丹」,廣泛應用於過敏、免疫及發炎相關疾病。然而,長期或不當使用恐帶來水牛肩或月亮臉等副作用,呼籲用藥民眾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
類固醇在臨床上使用已有60多年的歷史,在許多疾病的治療中扮演重要角色。藥師蘇柏名指出,類固醇的劑型多樣,包括吸入劑、口服藥、針劑、眼藥水及藥膏等。吸入劑可用於氣喘與鼻過敏;口服藥主要用於消炎止痛;針劑適用於急性過敏與自體免疫疾病;眼藥水可治療過敏性結膜炎;藥膏則常見於濕疹、異位性皮膚炎及口腔潰瘍等症狀使用。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的副作用包括水牛肩、月亮臉、高血壓、高血糖、骨質疏鬆等,通常類固醇使用超過3個月以上且1天服用多顆以上,是「長期且大量」使用類固醇,才可能增加副作用的風險。
蘇柏名指出,在臨床上曾有治療耳中風的患者,醫師1天開立10顆類固醇連續吃1星期的案例。雖然劑量大,但服用時間短;另外,治療兒童氣喘的吸入劑,因類固醇含量少,長期使用並不會導致副作用發生,只要用完藥嗽口,就可以避免口腔皮膚變薄而導致的感染風險。使用類固醇皮膚藥膏時,只要薄塗,皮膚吸收後看不到藥膏即可,不必塗得厚厚的一層。
蘇柏名指出,要安全安心地使用類固醇,應遵守:
1.控制體重,因使用類固醇可能增加食慾,應減少澱粉及精緻糖的攝取,並提升運動量,避免發胖。2.預防骨質疏鬆,多攝取鈣質,減少骨質流失。3.減少水腫,可降低鹽分攝取。
4.服藥時間,若是1天服用1次類固醇,建議在早晨服用,以符合人體類固醇分泌規律。5.避免腸胃不適,建議在飯後服用,以避免空腹服用刺激腸胃。
6.注意血壓及血糖變化,服用類固醇後血壓或血糖如發生異常,尤其是高壓血或糖尿病患者,建議諮詢醫師評估是否調整用藥。7.不可自行停藥,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切勿自行停藥,以免引發「戒斷症候群」,嚴重時可能出現全身無力、低血壓、甚至昏迷等狀況,因此應遵循醫囑按時服藥,由醫師評估是否逐步調整藥量。
食藥署提醒民眾,類固醇若能正確使用,是治療疾病的好幫手。配合醫囑、注意日常作息,就能安心控制病情並減少副作用發生的風險,且醫師會依照病情的變化,慢慢減少類固醇的用量,民眾不用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