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臺灣農業減碳新未來 工研院開發首台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

工研院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合作,開發出首款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近日已技轉國內農機具大廠谷林科技,有望加速國內電動農業機械自主生產。(工研院提供)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工研院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攜手,跨領域開發出首款全國產小型電動曳引機,展現從零到有的創新技術,近日並已技轉國內農機具大廠谷林科技,未來有望加速國內關鍵電動農業機械自主生產,在掌握在地零件供應鏈與維修的優勢下,助力臺灣農業機械走向新未來。

工研院研發次世代電動曳引機雛形機,採用分散式電動動力設計,有助農業減碳與節能,未來將逐步導入無人駕駛、複合能源,有助我國邁向農機智電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表示,工研院研發的國產電動曳引機,在整合國產馬達、電池、控制零組件供應鏈,搭配農機製造商與農試機關由概念設計、實機製造、性能測試到實場驗證歷時三年,整機於近期已完成技術移轉,展現臺灣在農業機械領域的創新量能,由於掌握電動曳引機周邊相關自有關鍵技術,未來將提供農事作業者更高效率、環保及優質平價的電動農機選擇。

兼任臺灣農機電動化產業策略聯盟理事長的工研院中分院副執行長李士畦表示,電動曳引機是一個從底盤、動力、配重、控制與安全等思維都要重整的大工程。以電能作為動力源,協作過程除了大幅降低碳排放,以平均二百五十分鐘、農地面積二分地的作業成本來計算,傳統柴油曳引機約需花費一百五十元油資,電動曳引機僅需約十九度電,花費不到百元,直接為工作者省下近百分之卅五操作費用。單次充電即可進行超過四小時以上的翻土作業,並能應用現行充電系統進行三小時左右的快速充電。

李士畦指出,農業長期面臨高齡化、勞動力不足等問題,透過機械化的協作來解決缺工,已經是常態並被接受的思維,柴油引擎農機具面對淨零浪潮,電動化與無人化的發展將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