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市報導
阿里山山葵生產合作社十四日舉行「種出希望.山葵未來」山葵育苗智能溫室啟用暨阿里山部落產業栽種聚落亮點發展計畫發表會,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委杜張梅莊、嘉義縣長翁章梁、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長陳昱初、阿里山鄉長高瑞芳等人出席。
杜張梅莊致詞說,阿里山獨特的氣候與水質,為山葵提供最適合生長環境,山葵栽種歷史更承載鄒族族人生活智慧與這片土地情感連結;希望溫室的成立能帶動山葵產業發展,並增加在地族人收益。她指出,原民會以公私協力方式共同推動「阿里山部落山葵產業栽種聚落亮點發展計畫」,建置兩座智能溫室,打造屬於阿里山特色產業風貌。
阿里山山葵合作社與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十四日也簽署MOU,農改場將派專人輔導強化山葵栽培技術;合作社指出,導入智能溫室後,加上專家指導,有望提升育苗成功率與作物品質,同時促進青年返鄉與部落經濟永續發展。
阿里山山葵受山區水土保持限制,二0一七年全面禁種後消失,阿里山山葵生產合作社推動山葵復育,在不影響環境前提下,以美植袋離地種植,獲農糧署支持,補助建置山葵育苗智能溫室,未來山葵產量有望穩定增加,年產量可超過五萬株。
阿里山山葵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安淑美說,山葵種植到採收最少需兩年時間,目前在海拔一千至一千兩百公尺溫室以美植袋離地種植,減少對環境影響,避免損耗地利,慢慢試驗找出合適栽植方法,也在里佳部落、特富野部落發苗讓班員栽種,增加智能育苗溫室盼穩定種苗供應,逐漸增加山葵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