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菠菜不「笨」

■李光燦

趴地菠菜也叫「笨菠菜」,葉柄短粗,葉片寬大肥厚,極其耐寒,會將根部牢牢扎進土裡,看起來十分笨重可愛。它原產於波斯,後來成了餐桌上的常客。沒有花哨的外表,卻有著豐富的內涵。

小時候,想不明白為啥要叫它「笨菠菜」,人吃了會變笨嗎?而奶奶正蹲在田埂上用鏟子挖菠菜,我就歪著腦袋問:「奶奶,為什麼摘笨菠菜要用鏟子挖,不能像蘿蔔一樣直接拔出來嗎?」「小傻瓜,笨菠菜的根像鷹爪一樣,深深地扎進泥土裡,當然要用鏟子挖啦!」「哦!」我似懂分懂地應聲,這便是那時我同奶奶的對話。

笨菠菜的生長週期較長,特別是冬季,生長速度更是十分緩慢,它在不斷地吸收和沉澱養分,口感更加清甜,營養價值也更高。因此冬天的笨菠菜也被稱為「蔬菜之王」,有著其他蔬菜所不能比擬的鐵元素,易被身體吸收,所以冬季多吃笨菠菜,對於預防貧血可是大有裨益。

趴地菠菜最令人驚歎的超能力,是它的普及性和易獲取性。在蔬菜的世界裡,它就像是那個總是在你身邊的好朋友,無論你身在何處,都能輕易找到它的身影。它不需要昂貴的溫室或者特殊的土壤,只需要一片土地,一點水,就能茁壯成長,這使得它成為了蔬菜界的平民英雄。

那麼,趴地菠菜怎麼吃才最美味呢?這可就有講究了。最簡單的吃法就是清炒,加點蒜末,那叫一個香。當然,你也可以把它和雞蛋一起炒,那顏色搭配,簡直是視覺上的享受。如果你喜歡西餐,那麼菠菜沙拉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新鮮的趴地菠菜,搭配上一些櫻桃番茄、黃瓜,再淋上點橄欖油和檸檬汁,那味道清新又爽口。不過,因為菠菜裡含有草酸,所以最好在吃之前先焯水,這樣可以去除大部分的草酸,減少對鈣的吸收影響。而且,焯水後的菠菜顏色更加鮮亮,口感也更加柔軟。

在漫長的冬季裡,餐桌上時不時端上一盤新鮮清爽的菠菜,那種幸福滋味至今記憶猶新。在菠菜的美食宇宙中,最令我心心念念的是奶奶拿手的菠菜手擀麵,既好吃也好做。將菠菜擇洗乾淨,加入麵粉反覆揉搓,等麵成形,已看不到菜葉,成了一個光滑的綠麵糰。再醒上個把小時後,用擀麵杖擀麵。

奶奶說擀麵要用巧勁兒,不是用蠻力就能擀成的。奶奶會拿出她那根用了幾十年的擀麵杖,輕輕地把麵糰擀開,一邊擀一邊轉,直到麵糰變成一張大大的、薄薄的麵皮。這時候,奶奶會用刀切成一條條均勻的麵條,那手法簡直就像是在變魔術。

煮麵的時候,奶奶總是站在鍋邊,用筷子輕輕撥動,防止麵條粘在一起。水開後,麵條在鍋裡翻滾,就像是在跳舞。奶奶說煮麵要恰到好處,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這樣吃起來才有口感。每次吃奶奶做的菠菜手擀麵,我都能感受到那份濃濃的家的味道。麵條滑溜溜的,菠菜的清香和醬料的濃郁完美融合,每一口都是滿足。奶奶總是笑眯眯地看著我們吃,眼神裡滿是慈愛。

所以朋友們,如果你也想念家的味道,不妨試著做一碗菠菜手擀麵,或許你也能從中找到那份屬於你的溫暖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