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罷增仇恨值 朝野裂痕加深

大罷免加溫,朝野對立加劇,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後排右六)展開各縣市「反惡罷、戰獨裁」宣傳,呼籲大家一定要出來投票「不同意」惡罷。圖為桃園市的宣傳活動。(中央社)

記者吳孟珉、楊淑芬∕專題報導

賴政府滿一年,儘管政府持續強調改革與保衛民主,但社會上關於政策方向、價值立場與族群認同的分歧卻愈發明顯。支持者視其為堅守主權與價值的改革派,批評者則憂心民主共識逐漸瓦解。賴清德執政一週年,台灣社會的裂痕,逐日加深。

這一年來台灣政局動盪,如火如茶的大罷免、檢調接連搜索國民黨部及柯文哲案引發司法不公的質疑等,讓二十五萬人齊上凱道怒吼。此外,還有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壓力,內憂外患讓不安情緒瀰漫。

立委任期未過半就要罷免,說來匪夷所思,而且事態愈演愈烈。大罷免帶來的仇恨值逐漸積累;發展至今,要被罷掉的全是國民黨籍立委,反觀國民黨發起的反制行為,卻造成檢調連續以連署涉及偽造文書之嫌搜索包括台南市、台北市等多個地方黨部,造成多名黨工及領銜連署人或者被收押、或者被交保,搞得人心惶惶。

大罷免為了衝刺連署人數,罷免潮甚至席捲校園,台大、師大、清華大學、政治大學等,不少學生在校園發起連署站,或規畫快閃活動,甚至還提供收件送到罷免站的服務。還有清大學生控訴,選修課程被授課講師要求作業需設計大罷免宣傳影片。政治退出校園,是多年來各界共同的默契,但如今因大罷免,這一條紅線在此徹底被打破。

然而,引起社會譁然的不只如此,像是柯文哲案發展至今,就讓不少人對司法的信任度降低,不再相信司法是正義公理的最後防線。

世代正義失衡也是賴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年輕人對政府的信心消退中,兵役延長引發的不對等感,儘管民調顯示社會整體支持延長役期,但實際受影響的青年族群普遍感到不公平;政府財政赤字持續累積,年輕人背負「負債世代」的不安;房價、就業、低薪問題未見實質突破,即便政府宣示推動青年租屋補貼、增加社宅、投資產業升級,但年輕人普遍感受不到受益。在高房價、低薪與高物價的三重壓力下,青年對未來的期待值明顯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