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紅翎藻固碳研究 開創海水結合畜牧廢水養殖新路徑

 

中山大學紅翎藻固碳研究團隊透過海水與養豬廢水稀釋後培養紅翎藻,可同時達成污染削減與碳吸存雙重效益。 (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特聘教授洪慶章發表一項結合海洋與環境永續的新型養殖策略,提出利用「海水混合畜牧廢水」進行紅翎藻養殖的構想;研究證實該藻類具高污染耐受與卓越的碳吸存、水質淨化能力,有望在養豬廢水處理、藍碳推廣及氣候行動中發揮關鍵角色。此項研究成果已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生物資源技術》。

洪慶章指出,此構想是為突破現有養殖技術對淡水與土地資源的高度依賴,特別是在面對水產與畜牧業廢水處理需求持續上升的情況下,提出將海水與陸上畜牧廢水結合使用的全新路徑。透過海水與養豬廢水稀釋後培養紅翎藻,可同時達成污染削減與碳吸存雙重效益,為推動循環經濟與碳中和目標提供新解方。

研究團隊表示,紅翎藻具備高度耐鹽與耐氨特性,在鹽度二十七至三十四 ppt、氨濃度達六百微莫耳的環境下仍能穩定生長,展現出優異的耐污能力。實驗數據顯示,在稀釋後的豬隻廢水中,紅翎藻於二十四小時內可去除九十三%氨氮與六十八%磷酸鹽,並有效提高水體溶氧濃度,對於改善高密度養殖排放所造成的水體優養化問題具實際應用價值。

在碳吸存方面,紅翎藻每公頃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量高達五十二點五公噸,是全球森林平均固碳量的五倍;相較於其他大型藻類如海木耳、海帶、石蓴或巨藻,紅翎藻除具相當固碳能力外,亦具有更強的高污染耐受性,成為藍碳資源開發中的潛力物種。

研究亦針對不同營養源進行比較,包括養魚廢液、水產養殖排放水與豬隻廢水,結果顯示紅翎藻在豬廢水中展現出最佳的生長速率與氮碳吸收效率,不僅有助於環境治理,更可降低傳統養殖對淡水資源的依賴。

洪慶章指出,「海水混合畜牧廢水」養殖構想目前已於三十噸海水池中驗證其可行性,團隊正與臺灣中南部牧場及環保工程業者洽談合作,將於場址規劃紅翎藻養殖槽與海水供應設施,朝中試規模發展,進一步評估實務操作與經濟效益。他表示,未來若能實現大規模推廣,除可有效淨化畜牧廢水與減碳,紅翎藻亦具飼料開發潛力,將形成低耗水、低排放、高碳匯的永續生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