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身心失衡 中醫疏肝火養陰血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快節奏生活壓力無處不在,工作、家庭、學業等長期累積的壓力可能導致身心失衡,甚至引發失眠、焦慮、消化不良。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蔡秉融說,壓力會影響人體氣血運行與臟腑功能,進而造成身體機能失調,中醫採取辨證原則,以中藥對治調理並減少熬夜,多親近自然並適當運動,可有效紓壓緩解。

蔡秉融指出,壓力可概略從肝與心兩臟做分類。首先是「肝氣鬱結證」,中醫生理學理論「肝主疏泄、在志主怒」,與情緒調節密切相關。此時萬物復甦、陽氣升發,人體氣機需要正常疏通及循環;若過度壓抑或忽視,造成肝氣鬱結,導致情緒低落、煩躁易怒。臨床患者會有口乾苦、胸悶緊、頭脹痛等典型症狀;嚴重者甚至反胃嘔吐、恐慌焦慮。

另一常見分型則是「心火亢盛證」。內經云「心主神明、五行屬火」,和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相關。夏季正好是心火當值,陽氣旺盛,此時易受外界環境氣溫影響,體內蓄熱不易排除,若又有壓力則會情緒焦躁、口乾舌燥、生面皰,甚至口舌生瘡、流鼻血等。

中醫面對此類精神壓力族群,採取辨證的原則。屬於「肝氣鬱結」的患者,可透過疏肝解鬱,幫助解除情緒障礙。藥物可選柴胡、香附、菊花等疏肝、理氣、升散之藥材;佐以養陰血藥物如當歸、芍藥。食療上可飲用枸杞菊花茶、薄荷茶;鼓勵患者親近自然並適當運動,促進氣血流通。

對於「心火亢盛」者,則透過清利心火之法,減體內熱勢、降低精神負擔。藥物可用茯神、白茅根、蓮子等安神清熱之藥材,再根據其他症狀隨證配伍。食療推薦蓮子綠豆湯,多注意水分補充,減少食用刺激性食物如烤炸辣、咖啡因飲品,並減少熬夜,改善生活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