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綜合報導
衛福部統計,今年5月至今已有310人次因熱傷害就診,比去年5月170人次增加8成。國健署提醒,常見警訊如心跳加速、不出汗、頭暈、惡心、抽筋、昏迷等,宜掌握「涼、補、心」預防熱傷害。
高溫持續拉警報,衛福部統計,5月1~20日熱傷害就診總計310人次,比去年5月170人次多出140人次。常見的熱傷害包括熱痙攣、熱衰竭、中暑等;其中,又以中暑最嚴重,若處理不當會導致器官衰竭,最嚴重可能死亡。
國健署提醒,當人體處在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下,汗水不易排出體外;如水分又攝取不夠,會讓體感溫度升高。宜掌握「涼、補、心」預防熱傷害:保持「涼」爽,降溫避暑是關鍵;「補」充水分,時時補水,渴了再喝就太晚;提高警覺「心」。
國健署指出,熱傷害的警訊包括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還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一旦有前述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