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辛裕隆表示,傳統阿茲海默氏病治療主要依賴乙醯膽鹼酯抑制劑與NMDA受體拮抗劑,雖有助改善認知功能,卻無法阻止病程惡化。近年來單株抗體藥物的研發是重大突破,透過靶向腦內類澱粉蛋白、誘發免疫反應,進而清除導致阿茲海默氏病變的沉積蛋白。臨床試驗已證實,單株抗體藥物可延緩早期阿茲海默氏病患者認知惡化。
辛裕隆指出,隨著人類社會高齡化,失智症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挑戰。阿茲海默氏病是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失智症,初期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中期則出現語言表達困難、認知與判斷力下降,以及精神與情緒問題,最終導致喪失自我照顧能力。

辛裕隆表示,目前已有兩款單株抗體藥物獲衛福部核准,採自費使用,治療前須經過多面向的完整評估,包括問診與神經心理評估確認認知障礙、核磁共振造影排除嚴重出血與梗塞等結構異常、正子攝影或腦脊髓液檢測證實腦內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以及基因檢測以預測治療過程中副作用的風險。
辛裕隆說,除藥物治療外,中山附醫也積極推廣健康飲食、規律運動、認知訓練與慢性病控制,這些措施不僅可降低失智風險,也有助於延緩疾病的發病與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