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專欄>運動愛好者的小腿慢性運動疼痛

■林敬為

「醫師,我雙側小腿內側痛已經1年了,平常走路都不會產生疼痛,但是只要運動超過一定時間,疼痛感就會開始出現,讓我無法好好的打球。請問這是什麼問題?」一名陽光的大學生走進診間,一坐下來就迫不及待地跟我說,然後一邊指出疼痛的位置大約在小腿下1/3處的內側面。

小腿周邊的結構,包括骨骼、肌肉、神經、血管等當然都有引起疼痛的可能。但一般而言,最常引起小腿慢性運動疼痛的原因主要有3種,包括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疲勞性骨折以及慢性腔室症候群。

內側脛骨壓力症候群的成因不明,目前常見的解釋是因為運動造成脛骨周邊的骨膜發炎,導致脛骨下1/3處的內側面疼痛,通常運動過後的數小時至幾天內會緩解。此疾病常見於慢跑愛好者以及接受訓練的軍人身上。透過休息、冰敷以及訓練方式、強度以及頻率的調整,大部分的患者都能獲得良好的改善。

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脛骨承受了過多的負擔而造成細微骨折的情況發生;發生的原因多與運動及訓練強度的突然增加有關,因此常發生在軍人、跑者以及大學運動員身上。其疼痛位置與運動項目有關,跑步引起的疲勞性骨折多發生在脛骨中下段的內後側,此類骨折透過休息及低強度訓練,保護6-8週內即可恢復。而體操、籃球、排球等需要經常跳躍的運動,其疲勞性骨折則多發生在脛骨的前側處。此處的疲勞性骨折,保守治療的效果經常不佳,常需要透過手術治療讓骨折處穩定癒合。

慢性腔室症候群則是因為運動時肌肉用力收縮,肌肉周邊血管被擠壓造成下肢的血流不足引起疼痛,其好發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的肌肉處,通常停止運動後的數分鐘內,疼痛就能獲得改善。多數的慢性腔室症候群患者,透過藥物、拉筋訓練、以及鞋子及步態的調整,都能夠獲得很好的效果;少數患者則需要手術將肌肉的筋膜切開放鬆,降低肌肉內的壓力來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

對於熱愛運動的民眾來說,小腿慢性運動疼痛並不是一個很少見的情況。幸好大多數的症狀只要確認診斷,多能透過休息及運動方式調整來獲得良好的改善。

(作者∕奇美醫院骨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