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慈提供)
記者林中行∕花蓮報導
氣象署連續多日發布高溫資訊,且台灣四周臨海又逢午後降雨,不僅沒降溫反而讓天氣更為潮濕悶熱。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5月因熱傷害就醫的人次比去年增加6成。醫師提醒,民眾若出現疲勞、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脫水,甚至意識模糊等症狀,需立即離開高溫的環境,並降低體溫;若仍無法緩解症狀時,應立即到醫院急診。
花蓮慈濟醫院家醫部主任葉日弌指出,預防熱傷害一般人以為只要避免戶外活動就好;但若室內濕度高、空氣不流通,也可能造成危險。尤其當外界溫度高達32度、甚至38度時,若濕度高於60~70%時,會使人體的散熱機制受影響,導致體內無法有效散熱,人體感溫度會比實際溫度更高,使熱指數增加。
他表示,民眾可搭配喝冷水、沖冷水澡、吹冷氣等方式輔助降溫,同時務必定時補充水分,以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若出現頭暈、疲勞、脫水、意識模糊等不適症狀,可能是熱衰竭和中暑,需立刻補充水分並進行降溫;若無法及時改善,會進一步導致器官損傷,嚴重時可能衰竭、休克危及生命。臨床上中暑的死亡率可超過10%。
葉日弌提醒,高溫天氣應避免從事戶外活動、勞動或劇烈運動,並注意防曬、保持室內涼爽和通風。尤其對老年人、小孩、慢性病患者、肥胖者、服用藥物者,以及戶外工作或運動者等需更加謹慎,避免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中。
另外,民眾應定時補充水分,以維持體內水分平衡。若白天清醒時間內2小時仍未出現尿意,很可能是飲水不足的訊號;但若已攝取大量水分卻仍無法排尿,則需提高警覺,盡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