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佳伶∕台南報導
夏季天氣炎熱,睡眠減少、出汗多、一旦缺乏水分補充易引發熱傷害發生,透過中醫保健,少量多次多飲水、酌量吃瓜果類、適度食用綠豆和愛玉,可清熱利濕消暑氣。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簡珮珊表示,常見的熱傷害包含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和中暑,其中又以中暑最需要小心。
中暑最嚴重是熱傷害,分為傳統型與勞動型,前者多見於老人、小孩及慢性病患,後者則常發生於高溫下工作的軍人、勞工與運動員。
中醫治療方面,針灸常取穴於全身陽經、督脈所會之「大椎穴」,此穴位於第7頸椎下方,可以針刺放血加上局部拔罐,再加上肺經的井穴「少商穴」放血,能達到疏通經氣,泄熱祛暑的效果,從而快速緩解中暑症狀。
在頸後的「風府穴」經到「大椎穴」處,及「風池穴」向下到「肩井穴」的部位,以刮痧板塗上潤滑油用適當力道自上往下刮痧,略微出痧為度,是平時可以應急運用的方法,但切忌刮痧過度,誤認為愈黑愈好,反而容易造成皮膚損傷甚至傷口產生,進而增加感染風險。
臨床上心氣虛的病人容易因暑熱致病,熱傷害容易傷津耗液,因此出汗多易見口乾、尿少等症狀。平時可以喝「生脈飲」來生津益氣養陰,以西洋參5克、麥門冬3克、五味子2克,做為暑夏的保養。藥膳部分不宜過度溫燥進補,宜以「四神湯」健脾利濕而不燥熱,方中以蓮子、芡實、山藥、茯苓、薏苡仁,各6~10克等分,與排骨或小腸共同燉煮。
日常建議宜多飲水,一天可飲1,500至2,000毫升,若在外工作甚至可2,500至3,000毫升,以少量多次為宜;如何判定飲水是否充足,可依小便顏色是否過黃及尿量是否過少來調整,當太黃、量少時就是水分還不足。另外,多吃蔬菜,少吃重口味諸如烤、炸、辣味食物以防止濕熱更甚;宜酌量吃食瓜果類,瓜果汁多味甜,可補充津液;夏季濕熱,仙草、愛玉、綠豆、薏苡仁等適度食用,可達清熱利濕消暑氣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