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史博提供)
記者林雪娟∕台南報導
台灣歷史博物館前進南台灣,與屏東縣霧臺魯凱文物館合作開設「史料解讀暨實作工作坊」,結合史料和老照片解讀及空間資訊系統實務教學,並邀請部落耆老帶領館員尋訪記憶中的人物與景色,攜手南部九座文物館,共同傳承部落記憶。
為了解原住民部落變化及歷史,並導入空間資訊系統保存部落記憶與文化,工作坊以空間、變化與保存為主軸,除導入地圖協作平台使用方式,並帶領學員實地田野踏查,深入部落與神山區域踏查自然與人文環境現狀,理解不同地區的原住民部落所面臨的變化和課題。
包括來義鄉原住民文物館、屏東原住民文物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桃源區原住民文化館、那瑪夏原住民文物館、三地門鄉原住民文化館、霧臺魯凱族文物館、台南市原住民文物館及台南札哈木會館等九個館所,在文化部「國立博物館及原住民族文化館網絡共享計畫」支持下,開設工作坊,除邀請專家學者主講屏東地區地圖及原住民相關史料內涵。
台史博指出,工作坊關注人群活動和居住空間的互動關係及人群歷史與文化變遷,藉由圖資、照片與口述故事,進一步理解人群與地方產業變化,並透過地理資訊圖台操作,展現部落故事。對原住民議題有興趣民眾,可至台史博官網查詢「我走.我尋:當代原住民族的移動記事特展」線上七二0度環景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