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近年受氣候變遷影響造成全球氣溫偏高,若無適當防護措施有可能會發生熱傷害,日前基隆情人湖風景區發生一名76歲老翁參加鄰里舉辦的自強活動後失蹤,經出動消防、義消搜救後,發現老翁有脫水及疑似熱中暑情形趴臥在草叢中,幸好救援及時,送醫觀察後狀況穩定。
夏季天熱,民眾外出活動時,應注意避免或減少曝曬於高溫環境下。基隆安樂區衛生所提醒表示,夏季常見的熱傷害有3種,第1種輕度的熱痙攣,在高溫環境下活動時因流汗過多,促使體液喪失和電解質流失,形成電解質不平衡的狀態,造成四肢出現肌肉抽筋等痙攣現象。第2種是中度的熱衰竭,為流汗過多未適時補充水分或電解質而導致的血液循環衰竭,常出現大量出汗、疲倦、身體全身無力、頭暈、頭痛、說話喘、血壓降低、臉色蒼白等症狀。第3種是重度的熱中暑,指皮膚因體溫調節中樞調節功能失常而無法散熱而呈乾燙潮紅狀態,患者此時會出現意識不清且體溫超過40度,最後造成中樞神經異常,若不盡速處理可能會引發休克、心臟衰竭、心跳停止、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等致命的併發症,甚至死亡,熱中暑的死亡機率超過3成。
安樂區衛生所主任鄭婉月提醒民眾,出門在外應避免長時間曝曬於高溫下,且牢記預防熱傷害3步驟:保持「涼」爽、「補」充水分及提高警覺「心」。如身體出現疑似熱傷害症狀時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請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飲用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盡速就醫,以免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