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篩檢降至40歲 可降2成發生率

台南與基隆率先大腸癌篩檢年齡降至40歲,台大研究團隊分析50萬筆資料確認,提前進行大腸癌篩檢,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與死亡風險。(記者傅希堯攝)

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原台南縣與基隆市率先將大腸癌篩檢年齡下修到40歲,台大醫院研究團隊分析歷年資料確認,篩檢年齡從50歲提前到40歲,可顯著降低大腸癌發生率21%至25%,死亡風險下降34%至39%,研究已發表於JAMA Oncology期刊,為全球預防大腸癌提供關鍵實證依據。

台南市衛生長李翠鳳指出,台南縣的31個鄉鎮市在民國92年就率先推行行動醫院,主動到社區為40歲以上的民眾進行肝癌、口腔癌、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等篩檢,台南縣市合併後則擴大到37個區繼續辦理,這些年來也收集超過26萬筆珍貴資料,可供醫學研究。

台大院長吳明賢指出,台灣很早就推動大腸癌篩檢,但跟其他國家一樣以50歲當作篩檢門檻,隨生活習慣、環境致癌因子改變,大腸癌出現年輕化趨勢,是否把篩檢年齡往前,學界、公共衛生都很關注。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科教授邱瀚模與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統計分析,台南與基隆超過50萬名40至49歲民眾的長達17年的社區篩檢資料,發現提早篩檢組的大腸癌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年26.1例,顯著低於僅從50歲開始篩檢者的42.6例,死亡率也從每十萬人年7.4例降至3.2例,風險減少超過50%。

邱瀚模指出,台灣當前40至49歲男女大腸癌發生率均高居世界前3名,不能再觀望歐美決策跟進,必須要有自己對策。

國健署長吳昭軍指出,目前國人每年新發大腸癌約1萬7千多人、死亡約7千多人,分居發生率跟死亡率的2、3位,在整體癌症防治上是重要一環,癌症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非常重要,國際署已將大腸篩檢年領下修到45歲,有大腸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則下降到40歲進行檢查,期提前發現癌變並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