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大學提供)
記者王勗∕台南報導
塑膠微粒對人體的負面影響長期受到關注,然而針對塑膠毒性的認知仍然有限,成功大學食品安全衛生與風險管理所副教授徐瑋萱,與嘉義大學園藝系助理教授李保宏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塑膠奈米微粒竟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相關研究不僅獲得國際關注,論文發表於頂尖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塑膠微粒種類、尺寸複雜,對人體的傷害迄今還未能釐清,尤其超小尺寸奈米微粒觀測不易,相關研究更是缺乏。成大、嘉義大學團隊共同研究發現,奈米微粒會影響腸道細胞與細菌的訊息傳遞系統,進而改變細菌與宿主的共生關係,不僅破壞平衡、更會影響腸道屏障功能,引發腸漏症。本項研究也成為塑膠汙染健康風險研究的新里程碑,
另合作團隊也在之前一項水耕蔬菜研究中,也發現水中的奈米塑膠粒雖未直接傷害萵苣,卻會促進水耕系統中特定細菌的繁殖,這些細菌釋放的外泌體,會抑制作物的抗氧化系統與生長機制,最終導致萵苣枯萎死亡。成果亦刊載於國際期刊《危險物質(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外泌體做為細胞之間傳遞訊息的信使,運作指令受到影響也將改變菌群與宿主共生關係。
徐瑋萱表示,塑膠微粒已成為全球環境的重要隱憂,不只汙染海洋、土壤,現也正時影響作物生長與人體健康。奈米粒徑的塑膠微粒可透過影響微生物或宿主細胞的外泌體,間接損害生物體,不論是植物或動物,影響範圍廣泛,潛藏風險不容小覷。
本次研究拓展微型塑膠毒性認知同時,也突顯外泌體在菌群與宿主間對話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獲可為治療打開方向,李保宏指出,探究外泌體如何調控腸道菌相與宿主健康狀況,為一新穎且極為重要的議題,期待未來以微生物外泌體開發相對應的治療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