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腦刺激術 改善巴金森病

 

成醫自去年開始做第1例深腦刺激術DBS治療,至今已做了4例。
(成醫提供)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劉姓電子工程師因罹患巴金森氏症影響到工作,不得不提前退休,藥物治療改善有限,去年6月改採「深腦刺激術」治療1年後大幅改善,現已回到工作崗位,閒暇之餘還可去學校念在職專班進修。

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李宗霖指出,巴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退化性疾病,主要因中腦黑質製造多巴胺細胞退化所造成,患者常出現肌肉僵硬、動作遲緩與顫抖等症狀。

巴金森病除了藥物治療外,深腦刺激術(DBS)已被國際證實為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臨床運用近30年。透過精準的深部腦區電刺激,能改善巴金森病患者因症狀或藥物副作用帶來的不便,亦能改善運動功能、減少藥物依賴,提升日常生活的自主性與生活品質。健保去年9月起亦將「原發性與遲發性肌張力不全症」納入給付範圍。

他說,巴金森症狀能以藥物控制,但經過多年治療後,藥效波動可能引發異動症或「開關現象」,導致生活品質大幅下降。肌張力不全症患者則常出現肌肉緊繃及反覆不自主扭轉動作,影響外觀與功能。DBS治療藉由立體定位導航技術,將細小電極精準植入深腦部目標區域,如視丘下核、蒼白球內側或丘腦,導線再連接至鎖骨下方的植入式脈衝產生器,長期提供穩定電刺激。

醫師李宗霖右手持「脈衝產生器」,左手拿「程式控制儀」,說明DBS治療可安全有效治療巴金森氏症。(記者葉進耀攝)

DBS具備多項優勢:1.可逆性:裝置可移除,保留未來治療彈性;2.可調整性:醫師可藉由程控儀即時微調刺激參數;3.可雙側治療:能同時調控兩側症狀;4.療效穩定:累積大量國際研究與臨床經驗,是具備實證基礎的先進手術之一。

成醫自去年開始做第一個DBS治療,至今已做了4例。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作,病患需經神經科醫師轉介,並安排住院進行一系列詳細的術前評估,包括多巴胺藥物測試需具30%以上反應性,腦部影像須排除創傷、中風或其他結構性病變,且患者無嚴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系統性問題。